第十四章 金手指(下)(2 / 2)

永乐大帝 Xiaose_wh 5216 字 2019-10-08

第八项“明”是“枪托”和枪管下的“木床”。中国古代的火枪没有枪托,最初的枪精确度很低,部分原因是因为很难握住枪柄。若枪管下没有木床,那么火枪兵在多次射击后,会因为枪管烫以致于无法用手握住,进而无法准确掌握射击方向。

第九项“明”是准星和照门。早期的火枪无法做到精确射击,因此安装瞄准装置毫无意义。但是在第五、第六和第七项“明”出现之后,也就是明了较为安全的点火装置后,火枪便可以做到相对精确的瞄准射击——一百步之内可以打中门板大小的目标——事实上,这已经非常了不起的成绩了。差不多四百年后,滑膛枪理论上的有效射程为300步长(228m),射击100,在100步长(76m)的距离上可以命中60;200步时40;300步时只有25。可以说,朱棣亲自督造的新式火绳枪在一百步以内,其射击精度并不比四百年后的滑膛枪逊色太多。因此,准星和照门的所能挥的作用自然也就不可忽视了。

第十项“明”是纸壳子弹。纸壳子弹关键是在装弹步骤上大大节省了时间:它是一个纸制弹筒,外面覆有油脂,里面有定量的火药和20-30克重的一颗弹丸。使用的时候,枪手只需用牙把弹筒咬开,把里面的火药倒一部分到火池里,再把剩下的火药和弹丸用通条塞到枪管里就行了。这样简化的步骤使火枪的射速提高了一倍,使得火枪兵能够打出足够密集的弹雨,即使面对骑兵的冲锋也不再软弱无力。纸壳子弹的另一个意义在于提高使了用火枪的安全性。通过“朱氏制法”能够加强火药的威力,但它带来的负面影响则是使得许多原来还算安全的枪炮都变得有膛炸的危险。若不使用纸壳子弹,而是任由火枪兵凭借经验自行装药,那么频繁的炸膛必然会超过士兵的心理承受能力。可以说,没有纸壳子弹的“明”,黑火药的最佳配方以及湿制法都将失去用武之地。

按朱棣的本意,本来是想将燧枪明出来的。事实上燧枪的机械结构非常类似于后期的火绳枪,只不过燧的火镰同时又是火门的盖,还采用了更强力的击锤簧保证提供足够的撞击力度——虽然它的扳机力和扳动击锤都要比火绳枪来得费力,精度也略低,但是相对于“背上一法里长的火绳打一天仗”的火绳枪,仅仅需要几小块打磨好的燧石片的燧枪的优点是不言而喻的。更何况燧枪不仅不用担心夜晚有燃烧火绳的光和火绳独特的气味暴露目标,而且射速更快、口径更小、枪身更短、重量更轻、后坐力更小、射程更高……说了这么多,可惜到目前为止工匠们并没有制造出成熟的样品。

对此,朱棣虽然失望,但也没有太将它放在心上。反正有了正确的思路后,相信燧枪面世的时间将会大大提前。

朱棣还尝试过枪械弹药后装的试制。其实枪械弹药后装的原理也很简单,就是子弹本身带有点火装置而已。无奈枪管尾端密封的问题总是无法解决,结果火药气体从后面跑了出来。若干次试验失败后,朱棣终于彻底死了心——解决气密性无非是加工精度的问题,或许集合全国最优秀的能工巧匠可以造出气密性极高的火枪,但从成本角度考虑此物大约堪称国宝——让士兵普及国宝上战场,可能吗?

第十一项“明”是刺刀。和马镫类似,这项明虽然简易,但和马镫对骑兵的展产生过不可估量的巨大贡献一样,刺刀和纸壳子弹的出现对火器的展能够起到不可忽略的作用。上了刺刀的火枪兵实际上相当于一名枪兵。虽然这种“枪”较正规的长枪要短且无力,但至少比东方骑兵惯常使用的短兵器要长,用来对抗骑兵冲刺已经足够了。

朱棣还知道一个关于火枪的明是防尘盖,但他只知其名不知其具体特征,因此这个设计只能留待后人。

在介绍这些“明”时,朱棣自然不会详细说出黑火药的最佳配方比例,也不会详细介绍“湿制法”的制作流程,而是很笼统地介绍说自己“明”了黑火药的最佳比例配方以及更好的制作流程。然而即便只是很笼统的介绍,也令精通军事的朱权隐约感觉到:这些明必将引一场革命性的军事改革。

对于朱棣大方地将其中一项明挂在自己名下,想到自己的名字能够因为那项明而名垂千古,朱权自然是千恩万谢感激不尽。

令朱棣稍稍有些意外的是,朱权居然选择了迫及炮这项明,而且那兴奋的神态也不似做伪。

凝神细想了半天,朱棣终于恍然大悟。

朱棣知道后世的迫击炮是怎么回事,因此觉得自己的明很鸡肋,可朱权并不知道!在朱权的眼中,这种火炮既轻便,射速度又快,威力也大。

朱棣忍住摇头的,示意朱权谢恩退下。

待朱权离开后,一直安安静静待在一旁的朱高炽突然问道:“父皇,是否有了新式的火器后,军队就不必再使用弓箭了?”

听到这个问题,朱棣凝视着朱高炽,好半天都没有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