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巡视童子军(上)(1 / 2)

永乐大帝 Xiaose_wh 3188 字 2019-10-08

 文科殿试如期举行。(中文->李至刚揣度圣意的本事炉火纯青,因此景秀排在取中名单的第一位。朱棣顺水推舟,将景秀御点为永乐元年进士及第第一名——制造文武双状元的任务已经成功完成了一半。

虽然期待着文武双状元的奇迹产生,然而武举会试那一天,朱棣却没有去现场观看,而是悄悄去了南京效外视察那支“斯巴达”式的童子军。

之所以不去观看武科会试,是因为朱棣觉得自己去不去都不会影响结果。因为,武举考试的地点是以军队的校场为基础,按后世大型体育馆的模样改建而成。之前朱棣为了激励百姓的尚武之风,宣布平民百姓也可去现场观看。如此一来,朱棣便既没有必要也不大可能在会试过程中作弊了——弓马比试的现场有上万双眼睛看着,如果景秀有足够的实力,考官们不可能不让他通过;若景秀在考试中确实表现不佳,朱棣难道能厚着脸皮指鹿为马?

至于说武举考试前半部分的策论考试,朱棣同样不担心。因为,武科考试的策论比文科考试要容易得多,只需要“文理疏浅”即可。当然,为了防止万一,朱棣还提前给武举考试的考官们下达旨意:“武进士能武艺、通兵法、晓阵图足矣。若策论中有错别字或触忌犯讳之处,应宽容待之。”

这样一来,只要不是文盲,武举的策论考试通过率基本上便是百分之百了。

其实从本心来讲,朱棣并不情愿去视察童子军。朱棣知道用泯灭人性的方法训练出来的士兵,其战斗力远比用温和的方式训练出的士兵要强大,因此觉得以斯巴达外加洗脑的方式训练童子军并没什么错。

在穿越之前,朱棣在网上的bbs论坛上就曾经因为过于理性以致于被人斥为冷血。穿越后,他又受这具身体原先记忆的影响,越来越有“视臣民如草芥”的倾向。然而,他的内心深处自有一丝人性仍旧不泯。因此,只要一想到那些被剥夺了正常生活权力的孩子们正在进行残酷的训练,朱棣便觉得浑身不自在。

仅仅想一想便会不自在,更何况是亲眼去目睹呢?

最终朱棣还是强迫自己去了。因为他知道,士兵的个人体质、战斗技能的熟练程度以及武器装备的精良与否,都能够对一支军队的战斗力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如果说什么因素才是对军队战斗力影响最大的,答案便是:士兵的精神状况。

新中国成立前的国共内战中,不少国民党军队的士兵在战斗中表现消极:冲锋时听见对方阵地上响起枪声就往地上趴,防御时稍有不对就转身逃命甚至是举手投降。可是当他们被俘虏并接受了相应的洗脑后,这些士兵就象是变了一个人似的,其战斗力与被俘虏之前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按道理说,童子军每天都要接受近乎于宗教信仰的烈士崇拜教育,而且每天还以“早请示晚汇报”、“跳忠字舞”、“餐前感谢皇帝赐予食物”等各种方式被灌输“必须绝对忠诚于皇帝”的信念,这样的思想教育应该已经足够了。然而朱棣想到当年那个人曾经站在天安城门接见红卫兵,而这种行为似乎更进一步地激了红卫兵们的狂热,因此朱棣也想模仿一下。

站在童子军训练营的训话台上,朱棣望着台下那一千多双眼睛。这些本应该充满童稚、但是此刻却充斥着狂热的眼睛,令之前早就准备好了台词的朱棣竟然不由有些忘词了。

后世对传销的研究结论是:普通人如果在封闭的环境下不停地接受某种信息,那么在一段时间后,他多半就会接受这种信息,认为它正确。再说了,这些童子军正处于最容易被影响年龄阶段,因此更容易被洗脑。所以,朱棣并不奇怪这些童子军这么快就已经进入了状态。他之所以愣,却是因为尚未完全泯灭的人性突然涌现出来,那种愧疚、心虚的感觉令他脑中一片空白。

好一会儿,朱棣才如梦初醒般地举起手,向台下的童子军们挥了挥手。

挥手这个动作在明朝是很莫名其妙的,然而对于情绪已经绷紧到了极点的童子军来说,这个动作究竟代表什么含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皇帝正在向他们打招呼。于是,一阵阵“万岁”声犹如决堤的洪水一般爆了出来。

看着一个个不超过十四岁的孩子疯狂地喊着万岁,看着他们哽咽着、淌着泪、极度兴奋地嘶喊着“万岁”,大有不将嗓子喊哑绝不停歇的势头。心悸之余,朱棣不禁暗骂自己是个畜生。

真的,若是有人性,怎么会做出这种事呢?

朱棣在穿越时继承了燕王的全部记忆,受之影响,他的冷血程度早已超过了绝大多数人。因此,这种自责的念头仅仅只是在朱棣的脑海中只挣扎了片刻,最终还是他强行压在了脑海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