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7章 访谈(1 / 2)

 访谈围绕着瑞信展开,从附近的人说到摇一摇,又从摇一摇说到最近大火的朋友圈。

主持人道:“请问朋友圈这个创意是怎么来的,这个功能的目的是什么呢?”

李睿道:“这个问题简单来说,是希望用户们多多利用瑞信来交流。我们在用户的使用过程中发现一个问题,很多人把通讯录里的关系都导入了瑞信,可是导入了不代表他们就会交流,如果彼此没有产生实质有效的交流,瑞信迟早会被他们遗忘掉。所以我们设计了朋友圈功能,作用是希望通过看到朋友的动态,了解到朋友的近况,最终有一个可以跟朋友交流的契机和话题。这是让瑞信从陌生人社交到熟人社交迈进的关键一步,也是让瑞信上的信息流动起来的一步。”

主持人惊讶的道:“原来这个简单的功能里面还有这么多的想法?”

李睿纠正道:“朋友圈看起来简单,实际上为了实现这个功能,我们的团队经过半年的设计和尝试,推翻了几十个方案,才最终采用了现在这一种。”

他在吹牛,但没有人会反驳。

主持人忙道:“是我想的太简单了。这么看来,朋友圈本质上是一种社交的延伸?”

李睿道:“可以这么说,也可以说它另行开辟了一个社交场所,别看朋友圈按照时间显示,但它不是一个时间流,更像是一个广场。用户每天都会走过这个广场,看到广场里一群群人在讨论不同的话题,而这些人都是用户认识的人,随时可以参加与到任何一个话题的讨论之中。用户可以去打个招呼,参与一下,或者只是看看不说话点个赞就走,看一遍朋友圈就相当于逛了一遍广场。”

主持人道:“李总的比喻非常浅显易懂,我也恍然大悟,原来我每天看朋友圈就是在逛广场啊,可是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朋友圈设计成只能看到共同好友的评论和点赞呢?如果能看到不认识的人,不是能更快更大的扩展社交圈子吗?”

李睿道:“这个设计的初衷是,我们把朋友圈中看到的每个人或者每个话题,当成是两两之间相互认识的一个点。而这样的一个点其实并不是一对一的,而是一对一对一甚至对多的,比如说用户在朋友圈看到了A好友发的话题,B好友评论了,证明他一定同时认识A和B,然后用户在评论的时候其实是形成了三个人的讨论。这种社交体验远比一对一的单聊更有趣味和吸引力。”

“如果再拓展一点的话,朋友圈其实是一个基于熟人和一对多的交流唤醒方式,而这样的方式是需要保持隐私甚至隔绝陌生人的。”

李睿之所以愿意接受这个采访,其实也是希望借助访问来回答公众和用户的一些疑问。BIqupai.c0m

朋友圈毕竟是个新生事物,即便暂时领先V信的友圈,也需要一直面对市场的考验。

如果能通过访谈答疑解惑,为朋友圈积累更多的用户好感度,李睿愿意多接受几次类似的采访。

“最后一个问题。”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访谈,主持人也明显有点累了,“在你的心目中,希望朋友圈最终能给用户带来什么?”

李睿想了想道:“现在每天有无数人频繁的使用朋友圈,其实就如同生活中的社交一样,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即便很多人不发朋友圈,但他也会每天去看,通过点赞评论或是其他方式融入社交里面。我希望未来有一天,朋友圈能够承载国人的线上社交,成为最高效的社交工具!”

“谢谢!”

访谈结束了,李睿长出一口气。

没有准备,纯靠自由发挥,确实也把一些问题给说通透了。

朋友圈能够有目前的成绩,甚至带动了瑞信整体趋势不断上扬,已经有点超出李睿的预料了。

搁到一年之前,李睿都不敢想自己能够在OTT这个领域压过企鹅,即便现在回想起来也有种做梦一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