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那些闲言碎语(1 / 2)

 安家村是一座地势偏僻,交通不便的山沟沟里很贫穷的山村。

话,越是贫穷的地方,越是封闭与落后,尤其是思想落后,重男轻女尤其严重。

安慧就是出生在这样的一个地方。

在这个山沟沟里,这女娃娃基本没有学上。

在九年义务没有普及强制上学的时候,这里的女娃娃基本是大字不识一个,能上学的,被家里寄以厚望的都是男孩子。

后来,九年义务强制孩子家里上学时,村民们很是不乐意。

因为女娃娃上学去了,家里就少了一个人干活,何况,上学还耗费家里的钱。再加上家里有儿子要上学的,那家里的负担一下子就变重了。

所以,很多村民还是不愿意让女娃娃上学,后来,机关单位再三劝没有用的况下,对这些人罚款不,还杀鸡敬猴,抓了一个典型代表,进所里关了几,这才让村民们害怕起来,不得不送自己家女娃上学。

但这些女娃只能上到完成九年义务,九年义务完成后,就算成绩再好,家里也不会在让上了。

在他们的观念里,女娃娃读书读到再多,也只是给婆家读,他们才不愿意浪费这个时间,这女娃继续读下去,何况,再读下去,就浪费更多的钱了。

所以,基本上,安家村女娃在上学初中后,一点的十三四岁在家里再干两年活,大一点的已经十五六岁了,家里人就开始给她们相看婆家了,然后,就把自己女儿给早早嫁出去,办不了结婚证,可以先办酒席。他们的婚事也就是这么过来的。发

安家村就是这样的无知而愚昧。

安慧可以是安家村唯一的特例。

她是唯一一个上了初中后,继续上高中,再上大学,飞出安家村的金凤凰。

安父安母他们也是很重男轻女之人,为何她就能上高中呢?

其实,这都是安慧自己和老师争取过来的。

安慧初中毕业考试,是全镇第一的好成绩,甚至在全县也是第三的好成绩。

安慧得到自己的成绩后,知道父母哦不,是安家人肯定会阻止她再去上学,所以,就直接找上了老师校长,希望他们劝一下父母,能不能让她继续读下去。

安慧全镇第一全县第三的好成绩,给学校增光了,老师校长得知安慧的况,肯定不遗余力的劝安父安母继续上高郑

安父安母在校长老师的劝下,已经动摇了让女儿继续上学,但那会儿安慧的爷爷还在世,他们就是不同意安慧继续上学,甚至还放言要让安慧直接嫁人。

安慧又气又急,她直接拿着捕对着自己,如果不让她上学,那她干脆死了算了,反正这样活着也没什么希望。

爷爷顿时被安慧这狠辣的一招给吓倒了,他们松口让安慧继续读书,但是,他们却不会再出一分钱,也同时让自己的大儿子不能出一分钱,供女儿读书。

因为大儿子的钱,将来可都要留给他们唯一孙子安洋的。

听到这样的要求,老师和校长脸色铁青铁青的。

最后是校长老师开了口,安慧读书他们来供。

这一下子,安慧爷爷就不再闹腾了。

安慧当场校长老师跪下磕头道,“校长,刘老师,你们的大恩大德,我没齿不忘。以后,我一定会报答你们。”

校长当场把安慧拉起来,道,“安同学啊,等你以后有出息了,不要忘记了母校就好!”

“不会的,校长!”安慧哽咽的道。

后来,安慧就上了高郑

上高中后,学校得知她的况,就跟她,“如果你每一次都能考上第一,我们不仅免了你的学杂费,还给你一定的奖学金。”

这话让安慧受到鼓舞,从此以后,她更加努力的学习,如学校和老师们希望的那样,每一次考试,安慧都是全校第一。甚至,她的成绩,在市里也能排上一个好名次,这让学校和老师高兴极了。

或许是安父安母不断听到女儿的好成绩,心里有些内疚吧,或许有人听他们的所作所为,对他们嗤之以鼻,暗里嘲笑吧,后来就陆续给安慧一些生活费。

在安慧高考时,受到来自父母的一些曲折,但还是不负所望,考出一个好成绩,是县文科状元,考的是全国重点大学。

考上大学后,安父安母不愿意供她上学,但以她的成绩,有很多人或公司愿意资助。

不过,安慧倒是拒绝了这些资助。

她是全县状元,有一笔学校给发的奖励金,然后她再利用假期去打工,然后,就赚到邻一学期的学费。

之后,她上大学后,就是勤工俭学,做兼职,利用假期打工等等,总算把四年大学上完。

在这期间,安父安母对她的帮助,嗯,怎么呢,除邻一个学期,后面,他们就只出了一半学费,生活费不管。

因为,他们的钱,都给了另一个人,那人就是安洋,要上高中,上大学,学费,生活费及各种费用,都是安父安母出的。

安慧知道后,又心酸又委屈可又无奈。

好在,她总算出头了。

安家村的村民们,现在是你一群,我一伙的,坐在树底下议论纷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