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佛法无边 第五十二回 参禅 2(2 / 2)

玄因问道:“为何?”

李静宁:“因为大师给静宁的印象是真性情,一点也没有其他佛门中的古板。”

玄因双手合十,说道:“多谢女施主夸奖,刚才女施主所说的确正确,老衲自幼拜入佛门,今年已有九十又九,期间游历中原、草原、天竺各大寺院,应该可以称做阅人无数。但真正能得到老衲推崇的不过数人,楚施主便是其中一位。”

楚天野与李静宁互相看了一眼,均没有想到面前的这位高僧竟然已接近百岁高龄。楚天野恭敬说道:“大师的推崇,小子实在不敢担当。”

玄因摇摇头,说道:“施主与一般人有着不同的本质,老衲在施主的身看到了那种女施主所说的‘真性情’。施主要知道,一般人在与老衲谈话之中,有着太多的奉承,口中宣扬佛法的光芒,但心中其实并未领悟真谛。当然,这是老衲的过错。但施主便不同,虽然施主对佛法并不了解,但施主却可以在瞬间把握佛法的精要,这一点,连老衲也很佩服,施主就不必过谦了。”

楚天野正色说道:“小子在与大师的交谈之中获得了许多做人处事的道理,大师的教诲,小子定会牢记于心,不会辜负大师的厚爱。”

李静宁问道:“大师要去往何处?”

玄因:“老衲会前往滇国,随后会在献国逗留,最后,老衲要再次前往佛教胜地——天竺。”

楚天野忽然问道:“作为佛教的起源地,天竺定会有诸多的得道高僧?”

玄因笑言道:“自从佛教传至中原之后,发展兴盛,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中土的佛法造诣已不低于他们。而且,佛法与武功不同,不会因为正宗偏族而有所差异。”

楚天野摸摸脑袋,说道:“小子又明白了。”

玄因:“‘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故,出现于世。’千余年来,流传世的佛法,就在各种不同的方法,一直负着这样一个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的重要责任,这也是佛法长盛不衰的原因。”

楚天野:“何为‘佛之知见’?”

玄因:“所谓“佛之知见”,就是指人人具有的智慧觉性。这个觉性,从它的体质方面讲,是广大圆明,恒常不变;从它的相状方面讲,是清净湛寂、充塞时空;从它的作用方面讲,是随缘应用、观照无碍。它是事物的真实相貌,所以叫做实相;又是万法的究竟体性,所以也叫法性。只因我们久远以来,被主观偏执的习气所障蔽,竟使这一本具的光明觉性,不但没有办法显现,而且也没有人肯信。弄得痴迷暗钝,脱离实际,枉受许多苦恼,因而不得不借佛法来开、示、悟、入。”

楚天野:“那‘开、示、悟、入’,又是如何?”

玄因:“概括来说,就是由明悟心性而到彻证心性。只有明悟心性以后,启发智慧,明因识果,才真能降伏烦恼,化除习气,步步深入,直到彻证真理,成就佛果。”

楚天野点点头,玄因接着说道:“《华严经》说:‘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彼由颠倒慧,增长一切恶’。《解深密经》说:‘若不了知无相法,杂染相法不能断’。《大日经》说:‘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由此可见,修行佛法,应该建筑在自觉的基础,由依法修习,而得定开慧,而明心见性,而扫荡积习,而彻证真理;从思维转为观照,由现象渗透本质,解脱生死苦厄,成就无觉果,这是修佛的具体内容,也是修佛的根本宗旨!”

楚天野再次双手合十,说道:“大师此语如同黑暗里的一盏明灯,在小子以后人生的路途中,会指导小子的前进方向。小子拜服。”说罢,楚天野站起,在玄因面前跪下,连磕九下,站起。

玄因笑而不语,片刻之后,问道:“请问施主,老衲说了什么?”

楚天野微一错愕,随即笑言道:“大师什么也没有说,小子什么也没有听到。”

玄因双手张开,画圆,最后放在胸口,看着楚天野。

楚天野一笑,双手放在胸口,随即慢慢张开,画圆,笑着看着玄因。

随即两人相视一笑。

玄因说道:“将要离开,老衲心中竟有些不舍。”

楚天野:“何为离开?何为不舍?”

玄因听后一顿,随即笑了起来,说道:“老衲错了,老衲又没错。”

李静宁满脸疑惑的看着对话中的两人,刚才两人之间的对话,她几乎没有听懂一句,更不懂两人所要表达的意思,难道这就是禅道?李静宁耸耸肩。

仿佛周围的空气也不再那么潮湿,蚊虫也不是那么讨厌,四周静的出奇,楚天野与玄因笑的出奇,当然,这一切都是对李静宁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