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风起(2 / 2)

也正因为距离关系,还有王允本人的关注度,所以吕府还有吕布一般有什么风吹草动,都会在第一时间传入他的耳中,不过诸如吕布去刘备府这事情因为离得比较远,而且也没有人能够想到,再加上双方当事人对此都保持缄默,外界也没有什么传闻,就是对于刘备也才刚开始有一些风闻度,所以王允在过了数rì之后,才听说这件事情,他也有意探寻一下其中奥妙,无奈这事情虽不隐秘,真正知情的却不多,当事人又没漏什么口风,所以一些关键信息对不上号,任他再是老谋深算也不可能通晓其中道道。

也是渐渐,王允也就不将这事情放在心上,不过在外面,对于这事的议论却是越来越热烈,根源当然还是来自于吕布以及他的威名,刘备三人却算是受益者,经此一风传,他们的信息也流传开来,倒也出了些风头,因为都知道是这三人在虎牢关一战中力战吕布处于不败,而给了诸侯联军一块遮羞布,不过他们最后投降了董卓,多少让外界对他们的评价降低了不少,王允也因此多少有些兴致缺缺,不过还是让人时刻注意着他们。

这些还都是小事,就在表面的平静中,时间飞快流逝,这一rì,是在初平元年七月间,天气渐渐有了一些夏的韵味,司徒府门前,却有一人,正是当朝相国董仲颖身边红人,左中郎将、高阳乡侯蔡邕前来拜会王允。

两人有些交情,不过没有深交,但同朝为官,又都算是名流,互相也会给些面子,而蔡邕此来的目的,主要还是为了一直让他劳心劳力甚至暗地背负骂名的编史大业。

蔡邕对于编史有一种由衷到近乎狂热地坚持,早在汉灵帝时期,他便与卢植等人致力于编修后汉史书,编史者重气节,也重其立场,要客观而公正,毕竟史书是留给后世地,不要受到太多外界影响,不过要真做到这样也是不可能地,蔡邕的编史之业就因为灵帝驾崩,宫廷混乱渐渐演变成洛阳之乱,而后少帝、献帝交替上演,更有权臣董卓霸道蛮横,惹得众怒而不敢言,这些各种外部原因而几乎中途夭折,同时之前一起编史的卢植等人因为各种原因都退出了这队伍,蔡邕自己是独木难支,后来更在董卓的威逼利诱、还有考虑到编史的重要而忍受外界风言的情况下,才坚持了下来,不过受到的困难却反而更大。

王允为司徒,掌管教化之事,蔡邕修史需要借重他的地方可不少,但王允虽知蔡邕靠近董卓的其中缘由,却一直不以为然,对他虽没有故意刁难,有些事情上却也是能拖则拖,以至于蔡邕不得不亲自折下面子登门拜访而来,求其通融。

王允虽然身为三公之司徒,权重不敢说,位高是肯定地,而且似乎也颇对董卓脾气,至少董卓不会像是对待杨彪、黄琬那样对他,不过他本人在平常却也是个极其低调之人,他这司徒府规模不小,里面更是集大气与文人的典雅为一体,为不少来过此处之人所称道,可他很少主动请人来此,人情往来自然也有一些,却不像是一些人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醉生梦死不亦乐乎。

蔡邕来到此处,也发现门前虽不至于罗雀,一种特有的静谧却显现出来,但不显得冷清,反而有一种仰高dú lì的意味,让蔡邕不禁心中暗叹,心想这王允确实是个特别之人,光看着这门第就不简单,可是他却不能够理解自己,彼此之间的交流也有着恶化的趋势,或许也只有在董卓面前才能够稍微掩饰些。

当然了,如果是两人当面,文士重名,总不会无谓恶脸相向,而且蔡邕这亲自登门,也算给足了王允面子,相信自己亲自来请求,王允当不会驳了自己的颜面,毕竟这实际也不算是什么大事。

在他想着的时候,门子领着他已经进入了司徒府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