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2 / 2)

武侠.历史 喵喵2001 5359 字 2019-11-15

同样,清方那几个杀降主角中,程学启的动机,一是自己也是降将,不欲别人功倨己上而失宠,二是希望借杀降满足自己和部下劫掠的贪欲,对于李鸿章来说,担心的主要是四王四天将拥众自保对自己的威胁,但作为巡抚和统率,他却不能自己跳出来杀降,所以在书中他看似处处含糊其词,实则步步留了心眼,没有他的暗中调动,程学启杀降是很难做得这样利索的。整个清方和洋人阵营里,真正蒙在鼓里的傻瓜,在这部书里,不过只有郑国魁和雷纳德两个人而已。

对于八个本想苟活而最终“辱死”的人,他们的投降正如程学启所言,是在天国败局已定,苏州失陷只是时间问题的背景下投降的,对于清方,他们已经失去了利用的价值,偏偏他们还自作聪明地拥众自保,其最终被杀,可以说是罪有应得,更可说是咎由自取,可怜、可恨亦复可悲。

此书中涉及到一个有趣的话题,就是洋枪洋炮、土枪土炮和冷兵器杂用的战争场面,历史上,太平军一直比清人更重视西洋武器,这和他们处于劣势,渴望借助某种事务扭转局面有关,也和他们较少受传统思想束缚不无关系;书中唐正财临终的遗嘱,慕王对野战炮的

珍视,众人对飞而复来号轮船的仰望,都反映了这一点,不过我仍然通过比王康王的对话(轮船走了无妨,忠王不能走),表明了相对于武器,士气和人心更为重要的观点,历史上的雨花台之战,太平军武器和兵力都强于湘军,却仍不能取胜,虽然原因复杂,但说到底,还是输在了士气不振,人心不一上;至于淮军,他们的态度稍稍复杂一些,一方面羡慕洋炮摧城拔寨的威力,和西洋战术步炮协同的实效,另一方面又虚荣心作祟,不欲在洋人面前示弱,当然,从清将对话中提到淮军也将练洋操可以看出,由于战争是最好的试金石,军事近代化的步伐一旦启动,便会一步步走下去,再也不会回头的。

书中穿插了很多准方言的对话,这样做,出于两个目的,首先,历史题材小说容易显得呆板严肃有余,生动细腻不足,这样的对话可以相对缓释一下这种倾向;其次,我的小说一向强于画面、气氛、结构,短于人物塑造和对话,这样的对话,也有助于对人物性格、对话的塑造勾勒,更多一份细致,一份关注。

需要指出的是,这部小说虽然是历史背景,我本人又是太平天国史爱好者,但小说毕竟不是历史论文,这里虚构的情节和人物是不少的,如按照史实,吴习玖是从绍兴而非太仓退守,他本人应该是独眼龙而非谭绍光部将;八叛将刺杀慕王系在慕王府会议厅而非城头(虽然李鸿章奏折说在城头),杀降时八人皆当场死亡,周文嘉并非突围后自杀;慕王的小妾、周文嘉的妻子照理也该称王娘,不该、至少不太合适称贞人,玉带桥也早就被程学启抢占,等等等等,当然,这些,都是为了情节的需要。

当然虚构还是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的,如玉带桥虽先陷,忠王的轮船却的确毁了其三节桥洞而出苏州;如吉四的许多情节是虚构,但吉四其人、其部众的困苦窘迫离心离德,和那封怪异禀帖,却是实在的历史真实;再如馊天安、彀天燕、渣天侯等可笑的爵名人物虽都是杜撰,但天国后期爵位滥觞,《来文底簿》里记载了很多连读音都搞不清楚的爵号,甚至有“叁零捌天安黄”、“壹肆陆柒天福邹”、“壹肆陆玖天豫龙有田”这样的封号,书中的描述,多少可以反映这样一段历史现实。至于蚕花和其家人的几段话,以及书尾乡民们的几段话,也同样间接反映了清军之暴,和天国政局之盛衰、民心之得失。

在万里之外的非洲从事创作,好处是能抽得出时间,能静得下心来,坏处是条件恶劣,资料匮乏,由于对这篇小说的分量估计不足,我在写这篇东西同时,交叉进行《天国志之天王本纪》这篇估计长达十万字的文言史传的创作,这也让我这些日子,过得分外地紧张和吃力,好在现在血城告一段落,而本纪也已进入尾声,终于可以稍稍喘息一下了。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将两部书对照了看,也许会多一些心得和感想,亦未可知呢。

最后,要感谢一直关注这篇东西创作的朋友们,我于小说界素无瓜葛,因此关注它的多是些历史同好,希望大家在阅读时,尽量树立起“在看小说,听故事”的理念(天王本纪则只能当作历史读物看待,无可推诿了),以免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

特别感谢万世德兄,为了满足他再次在我小说跑龙套(上次是《紫袍》里让他请了一回病假)的小小愿望,又不至于让其他朋友读了如读同人,看着看着便噗哧一乐,我特意让一个本就打算出场的洋人有时间限制地用了一下万世德的名字,反正本来出于情节需要,就必须给他安一个中文名字,金艺兄说得对,叫什么不是叫呢?只要记住这是一个书中人物,就足够了。

由于一口气写下来,原文和注释出现一些错漏,蒙马羽兄、金艺兄、墨色花老师等不吝指出,我答以完篇后修改,现在如约改了,请大家以改后的文字为准,并希望朋友们继续指出文中问题,以便我不断修改、完善。

陶短房11月3日夜西非马里巴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