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九十七章 飞机解体(1 / 2)

 就在庄建业在腾飞厂里憋大招时,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李斯特拿着董事会刚刚通过的文件长长舒了一口气。

《H公司收购专业飞机制造企业预算》便是文件的名称,总预算是十亿美元,按照文件里描述,H公司准备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技术领先,成本适中的飞机制造厂进行收购或合作,以此作为H公司无人机平台的生产中心。

虽然目标是全世界任何一家飞机制造厂,但李斯特心里早就有了目标,那就是这些年的合作伙伴,位于中国浣城的腾飞厂。

对于中国民航领域的改革,作为如今美国航空制造业的资深人士,李斯特自然清楚,甚至还知道这次中国民航改革正是美国航空巨头极力推动的。

在他们看来一个具备十亿级别人口的国家,未来的航空需求会十分旺盛,这个时候要是不冲进去抢占市场,简直天理难容。

于是麦道首先动手,把旗下的MD—80飞机拿出来,与中国进行合资,于是轻轻松松的就那些百余架的超级大单,这还不算,未来由中国生产的MD—80飞机几乎都能就地销售。

可以说麦道这步棋走的是相当高明,赚的是盆满钵满。

红了眼睛的波音见状自然不能坐以待毙,合资办厂算是失了先机,但波音在美国国会和政府的势力很庞大,商业弄不成,就在偏门儿上下功夫,什么汇率操纵呀,什么贸易最惠国啦,反正能想到的头衔都拿来过一遍。

波音也就顺利的进入中国,48架波音737—300,便是波音初入中国的斩获,随即波音开始在中国攻城略地,凭借波音737—300的优良性能,超高品质的可维护性,在中国连战连捷,几个月的功夫就已经跟麦道形成并驾齐驱的对峙之势。

巨头们在中国市场内肆意狂欢,与之形成配套的小型企业同样随风而动,中国的机务人员要培训吧,美国最新的空乘服务教程一百美元\\小时,包教包会。

中国的后勤保障是不是不行?没关系,美国XXX公司帮你权全负责,每年只需六千万美金,备注,材料和配件自理。

中国的机库是不是没有恒温恒湿的空调,不要紧,看看美国特质的机库空调设备,美军专属,大兵们用了都说好,惊爆价只要十二万美元。

……

总而言之,这场民航改革几乎就成为波音、麦道大口吃肉,其他美国配套产业拼命喝汤的盛宴。

而这也是美国航空制造业垄断其他国家航空运营企业硬件设备的不二法门,至于其他国家想竞争,简直是痴人说梦,其他的不说,一架满载两百二十人,飞六千公里的宽体客机这个世界上就没几个国家能造出来。

就算是有,在安全性、燃油经济性、操纵性以及可维护性上也没办法跟美国的企业相抗衡。

不说别的,苏联的图—154,伊尔—62也都是不错的客机,价格也不贵,怎么就拼不过美国呢。

很简单,一款油耗高,不时还要摔两架的机型谁敢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