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四十八章 新一代直—15(2 / 2)

其实不止是莫德里奇,伊莫拉汗和克里姆多有着同样的疑问。</p>

没办法,作为这些年军事交流的重要伙伴,俄国和中亚国家经常派遣代表团访华,对国内相关装备是有一定了解的。</p>

直—15虽然没有被部队大规模采购,但也有少量装备,用于对外展示,万一被那个国家看上,不还能赚点儿外汇补贴补贴家用不是。</p>

所以无论是莫德里奇,还是伊莫拉汗和克里姆多不但见过直—15,甚至还亲自登机体验过。</p>

正因为如此,当他们听说合成旅的航空运输力量只有一架直—15,就懒得去看了,再加上合成营以草原气候不利于保养,日常把直—15用伪装罩遮盖的死死的,这些见过直—15的人就更加没兴趣了。</p>

左右不过就那样,且只有一架,在神秘又能起到多大作用?</p>

结果今时今日合成营的直—15终于展露真容后,众人方才发现,此时此地的直—15,与曾经他们见过的直—15有着很大的不同,甚至可以说完全就是两架不同的直升机。</p>

老款直—15为了充分发挥通用直升机的功效,在机身上设置了三个舱门,即左右侧开舱门以及尾部悬吊舱门。</p>

当时中国腾飞认为这样设置有利于官兵快速登机的同时,可以方便装载更多的技术兵器。</p>

然而宽度只有两米的货舱,即装载不了轻型机动车辆,又因此造成侧开门过小,造成固定机枪或榴弹发射器安装受限,最终造成整体的使用很不灵活不说,细短的尾梁也造成操纵上的一些难题,导致老款直—15实际使用中被飞行员诟病颇多。</p>

正是因为种种原因,老款直—15自始至终没有得到部队的青睐,算是中国腾飞这么多年来为数不多的失败项目。</p>

这要是放在其他单位,失败也就失败了,型号砍了再来新的就是了。</p>

可中国腾飞的当家人是谁,那是号称最懂航空界的庄建业,过日子精打细算到骨子里的男人。</p>

直—15前后历时9年,总研发费用超过80亿人民币,期间所诞生的复合材料蒙皮,一体化桁梁成型,无轴承螺旋桨,轴-减速器一体化等技术,为后来中国腾飞研制生产直—8plus和直—8plus-MAX两款重型直升机打下坚实的基础。</p>

当然也为直—12直升机以及专用武装直升机的研制创造了条件。</p>

就是这么一个承上启下的型号,庄建业这么一个能把全有潜在技术榨出残渣的家伙怎么可能说弃就弃。</p>

要知道国内的通用直升机市场不是一般的大,俄国直升机工业公司之所以能活到现在,根本原因还不是他们的米—171通用运输直升机在国内很畅销</p>

正因为如此,在庄建业亲自主持下,直—15后续改进型在九十年代末便上马。</p>

当然了,新一代直—15的研制并没有沿用之前闭门造车的思路,而是充分吸收美、俄等先进国家通用直升机的经验。</p>

特别是美国的先进理念,对相关团队影响很深,恰好国内装备了相当一部分美制S—70“黑鹰”直升机,团队在充分吸收美国产品的优点后,将其悉数用在了新一代直—15身上,这才造就了今时今日不同以往的场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