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宋朝关扑为日常(2 / 2)

买宋 参见大总管 7593 字 2019-11-23

射箭时,商贩会将圆盘转动起来,以增加射中的难度。

如果顾客能够射中圆盘上画着的图案,便可以得到一份奖品。

如果没有射中,则需要再掏一文钱,才可以重新旋盘射箭。

《梦粱录》说,“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关扑各类小商品,其中“有白须老儿看亲箭闹盘卖糖”,说的也应该是转盘射箭的关扑买卖。

看看,这是不是真的很像现在商场为了促销而举行的“转盘中奖”活动呢?

只是因为管制较严,没法射箭了而已,只能转转盘抽奖。

包括当年一个叫周密的家伙,幼年时曾随父亲游京城,也亲眼见过转盘摇奖的关扑游戏。

他在《癸辛杂识·故都戏事》记录说:杭州有一个叫王尹生的艺人,“善端视”,在市井上设了一个“大轮盘,径四五尺,画器物、花鸟、人物凡千余事”。

他的玩法难度更高,“运轮如飞,俾客随意施箭”,而王尹生从旋转如飞的圆盘上,能够一眼看出顾客“第一箭中某物,次中某物,次中某物”。

待转盘停下来,一一验看,果然“与预定无少差”。

而如果他猜错,想来便算输了,要赔给顾客奖品。

顾客也可以掏钱让王尹生自己射箭,要求他必须射中圆盘上的某个图画:“命之以欲中某物,如花须、柳眼、鱼鬣、燕翅之类”,王尹生按其要求发箭。

尽管“运轮如飞”,要射的目标又“极微藐”,但他居然“无不中之。其精妙入神如此”,可见是个神箭手无疑。

周密后来就再也没有见过如此高技能的艺人了,“未见能传其技者”。

宋代还有一种关扑游戏,玩法与今天的转盘摇奖更加接近。

像是知名的连环画家王弘力老人曾经画了一册《古代风俗百图》,里面有一张图像描绘的就是这种关扑游戏。

当然,王弘力先生出生于民国时期,所以很多人怀疑他画的图画是否符合宋朝的实际。

但不少人还是觉得基本符合的,因为从传世的宋画中,我们也可以找到了类似的转盘图像。

比如南宋画师苏汉臣画有一幅《秋庭戏婴图》,现在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这幅图上画有一个圆墩,圆墩上放着宋朝儿童玩耍的各样玩具,其中一个玩具就是转盘模型,叫作“人马转轮”。

由于是玩具模型,所以尺寸较小,成人用于关扑的转盘应该比这大得多。

从《秋庭戏婴图》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马转轮”由一个支架、一张转盘和一根人马造型的指针构成,转盘被划成若干个扇形,上面画了不同的图案。

转盘可以拨动旋转,当它停下来时,上面的人马指针就会指向不同的图案,大概宋人就是以此来区分输赢的。

只是因为找不到文献记载,具体的游戏规则已不可考。

但可以肯定,既然画家将“人马转轮”作为一种儿童玩具画入“婴戏图”,想来这一关扑工具在宋朝的社会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

当然,此时的宋朝最常见的关扑方式还是掷钱币,因为最简单方便,所用的工具就是六枚铜钱,叫作“头钱”,掷在陶盆里,以铜钱的正背面定输赢。

假如你是宋朝市民的话,只要身上有几枚铜钱,碰见门外有叫卖水果的小贩,便可以叫住他:卖水果的,停一停,扑一斤桔子。

或者他会主动找上你,问客观要不要玩两把,类似这小孩找李小鱼一样。

话本小说中有一个挺有趣的“扑买黄柑”的小故事,讲的就是宋朝时,道州人吴约寓居都城杭州,住在清河坊客店。

“客店相对有一小宅院,门首挂着青帘,帘内常有个妇人立着,看街上人做买卖”。

吴约“时时听得她娇声媚语,在里头说话。又有时露出双足在帘外来,一湾新笋,着实可观。只不曾见她面貌如何,心下惶惑不定,恨不得走过去,揎开帘子一看”。

一日,吴约正坐在门前,呆呆看着对门帘内,“忽有个经纪(商贩),挑着一篮永嘉黄柑子过门”。

吴约便叫住他,问道:“这柑子可要博的?”

经纪道:“小人正待要博两文钱使使,官人作成则个。”

吴约便掏出头钱,往下就扑。

可是他“一边扑,一心牵挂着帘内那人”,心不在焉的,所以总是扑输,“算一算输了一万钱”。也就是这个吴约,花了一万文钱,最后却连一个黄柑也扑不到,让人哭笑不得。

当然,如果大家喜欢听相声的话,也可以亲自去听听,因为这个话本小说也被改编成了相声,叫做《吴大人买桔记》,老郭有讲。

至于这种掷钱币的关扑规则是怎样的呢?

因为史料缺乏详细记载,我们已经很难考证了,不过我们倒是可以从元杂剧《燕青博鱼》中看出个大概来。

《燕青博鱼》说的是“浪子”燕青被宋江赶下梁山,流落东京,为了生计,“问人借了些小本钱,贩买了些鲜鱼。时遇着三月三清明节,到同乐院博鱼”。

一心想“凭着我六文家铜镘,博的是这三尺金鳞”。

在同乐院,恰好遇到一个叫燕和的好汉,要跟他关扑。

燕青说道:“这鱼呵,重七斤八斤,你若是博呵,要五纯六纯,着小人呵,也觅一文半文。”

这个“纯”,就是宋代的关扑术语,指掷出来的铜钱图案要完全一致,“五纯”即五枚铜钱全部正面或背面朝上,“六纯”则六枚铜钱全部正面或背面朝上,难度不可谓不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