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6章 尸骨无存(2 / 2)

最强大唐 便衣佛陀 2737 字 2019-11-26

武元衡自然知道两桩“难事”是什么,却不接话,只道:“圣上的难事,臣自当分忧。但在此之前,臣有一封书信想呈给您看看。”

“什么信?”天子好奇地问。

武元衡遂从怀中将信取出,躬身奉至头顶,同时开口:“是臣罢太子右庶子时,先帝写给臣的信。”

“先帝的信……”天子神色复杂,竟迟疑着不敢接过。

武元衡保持着恭敬姿态,再道:“这信上说了臣被贬官的始末。臣该死,从前不知您与福王竟有误会,若知此事,必定早些将信呈给您了。”

听闻此言,李纯仿佛猜到了信中的内容,抗拒的态度渐渐转淡,终是默许内侍接过,展信阅读。

这信并不长,字也写得歪斜,可见是先帝在中风之后所写。既然先帝当时已半身不遂,又为何不找内侍代笔?由此可见这信的分量。

信上说的是一桩旧事。

四年前他的父皇——先帝顺宗登基,改元永贞,当时大唐正一片疮痍:外有突厥、回纥、吐蕃、党项虎视眈眈;内有强藩割据,不听天子号令;朝廷上党派斗争激烈,互相倾轧,百姓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先帝做了二十五年太子,对政事极有想法,当时虽拖着病体登基,但依然起用了王叔文、王伾、刘禹锡、柳宗元等一大批文人,企图大举改革、励精图治。

李纯必须承认,先帝的初衷是好的,这批文人也确实有想法,提出了诸如减免赋税、打击专权、铲除宦官势力等一系列举措。然而文人有文人的弱点和私心,他们妄图在短短数月内革除弊病,却不懂循序渐进,导致朝中上下惶恐,威胁了许多人的利益。

再者,他们恃宠而骄,任人唯亲,急切拉拢亲属、好友占据重要位置,而对不依附他们的官员则进行打击报复,假公济私。武元衡便是当时的受害者之一。

最让李纯无法忍受的是,他们竟对先帝进言,反对立他为太子,而是拥护十六弟李成轩!原因是他与宦官走得极近,威胁到了改革计划!

他当时得知此事大为震惊,一怒之下便联合宫内的宦官势力,入紫宸殿逼宫,迫使先帝立他为太子,实施监国。

倒也是天意助他,此后没过多久,王叔文、王伾两人先后丁忧、中风,离开了朝政核心。其他文人失去主心骨,内讧激烈,这便给了他机会一举反击,联合宦官及藩镇再次逼宫。当时先帝已久病失语,只得被迫传位给他。

而在他这次逼宫登基中,武元衡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原本武元衡也是先帝心腹,却看不惯王叔文等人结党营私,以改革之名进行派系之争,便拒绝投靠他们。王叔文见拉拢不成便在先帝面前进献谗言,将其贬为太子右庶子,这也促成了他与李纯的君臣之谊。

而先帝这封信里,写的正是这件事的始末。

“臣不敢欺瞒圣上,当年臣得罪王叔文时,先帝曾想将臣平调外放,但因考虑到您年少气盛,才将臣贬为太子右庶子,嘱臣尽心辅佐。”武元衡回想起信中内容,迄今仍感唏嘘,“先帝信中言道,王叔文等人权势过大,新政已脱离他的掌控,他亦后悔轻信文人。

但您身边仅有宦官势力,并无朝中支持,故而先帝让臣从中斡旋。先帝是愧将微臣贬官,才不顾病体亲自提笔解释此事。

微臣接获密信后当即进宫谢恩,先帝更对臣说起,您知恩念旧,登基之后必会擢拔微臣加以补偿。”武元衡言辞恳切,“圣上,可见在先帝心中,您一直是储君的唯一人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