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爱因斯坦级(2 / 2)

超过了九十五分,几百年文化厚度才能孕育出几个,有着一个极其贴切而又惊世骇俗的名字。

爱因斯坦。

只有这简简单单四个字,才能形容这个级别的天才程度。

两汉四百多年的文化厚度,催生出诸葛亮、荀彧、郭嘉、周瑜等等一大批国士,还是没天理的井喷。

从南宋的嘉定十四年,正式出现常规性的火器,到大明的崇祯年间,已经过去四百年了,也积攒了四百年的科技厚度。

必定会有一个科技井喷。

朱舜在阅读明朝历史的时候,就觉的晚明只出现了一小撮火器大家,很不可思议。

按理说,徐光启、孙元化等人的出现,就相当于司马徽、庞德公这些高士,只是一种文化厚度即将井喷的前奏。

但是大明积攒了四百年的科技厚度,偏偏就在井喷的前一刻,戛然而止了。

这让理工出身的朱舜,浑身不得劲,就像一本精彩的小说,一百万字的铺垫都看了,眼瞅着就要到全书最大的高潮了,突然太监了。

朱舜直到来了明朝,才想明白到底是因为什么,不是科技厚度的井喷戛然而止了,而是大明亡国了。

满清入关以后,阉割了汉族文化,没了一个提供井喷的土壤,当然就会戛然而止了。

就算是这样,还是产生了几位足够改变一个时代的大发明家,发明机关枪的戴梓,发明显微镜的孙云球等等,可惜都不受重视。

就像毕懋康发明的燧发枪,因为大明的灭亡没来得及推广,到了清朝,这么一项伟大的发明,竟然成了康熙的猎枪。

戴梓更惨,以他的才能,死了以后皇帝给他抬棺都是应该的,结果在他就要大展宏图的时候,被清朝流放到了辽东。

在贫寒的辽东,艰苦生活了三十多年,最后在贫病交加中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