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讲课(2 / 2)

卫勤尖兵 上允 3933 字 2019-10-08

而且也是军区医院急诊中心的根本任务!

苏杨开门见山地道:“原发性胆囊癌和化脓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很相似,所以常常被相互误诊,但大家都知道,原发性胆癌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我国逐年增高。

由于原发性胆囊癌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临床发现的胆囊癌多属于中晚期,根治性切除率低,预后差,所以搞清楚两者之间的诊断差异,非常关键。”

“昨天我叫大家回去查阅资料,多分析总结各种数据,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什么收获?

其实昨天晚上我也查阅了大量原发性胆囊癌诊治的有关文献,并结合我们军区医院50 年来 945 例原发性胆囊癌诊治的临床资料,在胆囊癌发病的高危因素、影像学诊断、分子生物学研究、治疗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我的总结如下:

目前对原发性胆囊癌的早期诊断依然困难,继续深入开展对胆囊癌致病高危因素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对胆囊癌的二级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仍然是原发性胆囊癌治疗的主要手段,肿瘤的基因治疗正逐渐发展成为治疗原发性胆囊癌的一种新方法,已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不过,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断虽然困难,但并不是什么都不能做。”苏杨环视一圈。

顿了顿,他这才接着道:“我首先给大家讲一下超声检查。”

他一边说一边就把手机里的资料投影到了屏幕上。

“我选择了我们医院的50例患者,另外又在数据库里找了五十例同样的患者,这些患者的超声检查,仪器均选择阿洛卡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4.0mhz,操作都是这样的,检查前叮嘱患者空腹,选择仰卧位,行肝、胆肋间横切、纵切、胆囊切面等多切面扫描。”

“超声检查发现,所有的原发性胆囊癌患者均有如下几种症状:一,厚壁型:胆囊壁弥漫性或局限性不均匀增厚,以颈部、体部表现最明显,壁厚6~20mm,大家看这个图。第二种,结节型,结节直径通常10~24mm,呈现***状或蕈伞状特点;结节内部回声不一,胆囊内附壁突向腔内。第三种,肿块型,胆囊内回声偏强且不均质;胆囊轮廓模糊,肝脏易受累,且其与胆囊间正常强回声带不见,看这个图。”

苏杨一一讲解。

他才刚刚讲完,曹蒹就问:“老师,根据你刚才的讲解,超声检查应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检查手段,可是为什么在现实操作中,用超声检查的误诊率却非常高呢?”

曹蒹的提问得到了大家的回应,大家都点了点头。

是啊,从理论上来说,超声检查应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检查,可是为什么一到现实里却常常漏诊误诊呢?

什么原因?

苏杨笑了笑,自信满满地解释了起来:“超声在临床疾病诊断中应用广泛,在早期原发性胆囊癌诊断有明显优势,操作简单且无创伤,通过观察病灶形态、大小、回声等情况可初步诊断。

据统计,超声对原发性胆囊癌术前诊断准确率40%~85%。

我之前检索的这些病例中,患者均行超声检查,与手术病理诊断相符率64.0%,漏诊或误诊率36.0%。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可能包括:一,胆囊癌超声声像表现与胆汁粘稠特点类似而误诊,二,肿瘤病灶微小易漏诊,晚期病灶轮廓模糊,易侵犯肝脏,误诊为肝癌;三,肿瘤侵犯胆囊管,胆囊增大且伴有肝内胆管扩张使,超声检查可能没有发现胆囊颈部病变,进而误诊。”

苏杨一种一种的讲解,理论,病例,经验,教训,每一种都详细讲解,虽然他的讲课无法风趣幽默,但却干货满满,都是货真价实的好东西!

最后,苏杨总结道:“所以,超声、ct、mri在原发性胆囊癌诊断中有一定的价值,其中mri诊断正确率最高,其次是ct,临床根据患者需求选择合适影像学检查手段。”

讲完了课后,苏杨这才指着患者的检查资料问:“大家看我们这个患者的这三种影像学资料,是不是都表明,患者并非原发性胆囊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