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戳心窝子的话。(2 / 2)

世子傲娇我作妖 羽且 7435 字 2019-12-03

表现出来就是对她的一种鼓励,下次遇到这样的事,她跑的更快了。他不想让她参与到朝政里来。

他想让她过无忧无虑的日子。

赵瑗找人聊爱慕与被爱慕的话题,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娘子是天下最好的女子,别的女子跟她没法相比。所以,想知道别人爱慕那些普通的姑娘什么。又想知道姑娘们爱慕男子什么,好对比一下自己有没有。有的发扬光大,没有的赶快学习。

结果聊得内心慌慌,彻夜难眠。

郭思谨收到他的信那日,是个晴天,她正在和祝东风一起坐在窗台上做小孩子的衣服。她接了信,问什么吗?”

“问了娘娘最近胃口好不好,心情好不好,还有没有练剑,都谁来看望过娘娘,娘娘平日里都做些什么。”

小厮走后,祝东风笑言“小瑗挺细心的。”

郭思谨把信放在了一边,拿起方才正绣着的虎头靴,心不在焉似的说“娘你接着说,应天府那个客栈叫什么名字?”

“四海客栈。”

春天来了,天气一日比一日的暖和。

春闱也快要到了。

五湖四海茶楼的房间早就被应考的学子们住满。不但没钱的人,去住;有钱的也喜欢去那里凑热闹。楼上的包厢,晚上都是打地铺的人。

店里雇佣的伙计早辞了。

人实在太多,能少一个是一个。至于端茶烧水打扫卫生洗衣服,有几个家境贫寒的学子们去做。

这个主意是由一个叫于允文的学子引出来的。

他去茶楼那天,宫七正好在大厅里跟人说话,看到一个灰扑扑又一脸胡渣的人,还以为是叫花子。对旁边的伙计说“给他盛碗饭。”

于允文当时饿坏了,二话没说,接了饭就吃。一碗饭下肚,问店伙计“能再给一碗吗?”吃了三碗饭后,他对伙计说“我是来应考的举子,给我安排个房间吧。等我考了功名,加倍的付你们钱。”

伙计对着他左看右看后,问道“您多大年龄了?”看着像是四五十岁的。

于允文迟疑道“二十五岁。”

那时候早已经没有房间了。于允文说可以住柴房。腊月里的柴房四面透风,于允文花了三天时间修缮了屋顶,又把通风的地方堵了个严实。

在这期间,每逢饭点,他就帮着灶上的人烧火,洗菜。

李秋萍觉得他人不错,没有一般学子的清高,禀承着君子远庖厨的理论,没钱还死要面子,啥都不干。

就给他找了两身旧衣服,一床旧被子。告诉他,灶上闲的时候,可以烧几桶水洗澡,并让一个伙计带他把胡子刮了。

李秋萍再次看到他,也是饭点,他在大厅里跑堂。那真是跑堂,端茶送水的,很麻利,一路小跑。

看上去三十来岁的样子,五官端正,还有几分清秀。

闲聊时,李秋萍向宫七提了提这个人。宫七说“我有注意到他,叫于允文,口才挺好,前日在聚会厅里,跟陈正献辩论,两人不分仲伯。”

宫七曾经公开说过,陈正献必进前三甲。

李秋萍“哦”了一声说“若是文才与陈正献不差上下,日后他必定比陈正献更有作为。因为他品德好,内心又十分的强大。”

宫七问“大小姐何出此言呢?”

李秋萍笑道“暂不说他这次能否考中,就凭他现在举子的身份,能做下人的活,又不觉得丢脸。这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看一个人有没有作为,要看他在低处时,是否处之坦然。这样的人能经得起打击。能经得起打击的人,才会有更大的发展。”

宫七哈哈笑了两声说“说的有道理。”

他们两个讨论的这番话,被隔壁的人听去了。听的人又把这话说了出去,随后传开了。

欠钱的学子们,陆陆续续的也开始给店里帮忙。

干活的人太多,乱碰头。

宫七把雇来的伙计们,全辞了,又把愿意帮忙的人根据特长分了工。

这么一整顿,除了饭菜和点心的味道不如从前好之外,别处依旧井然有序。反正他经营的是茶楼,也不指望卖饭食挣钱。

这件事给于允文带来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影响。贫寒学子们都管他叫文哥,对他尊重有加;有身份的学子们看他极为不顺眼,觉得他是故意如此,为的就是引人注意。

最烦他的是人陈正献。陈正献是杭州人,家中世代为官,自小在众人的夸赞中长大。他听闻新田书院出才子,两年前离开杭州去了同里镇。在新田书院的两年里,仍是出类拔萃的存在。

现在从哪里跑出来个丢人显眼的货色,竟然跟他相提并论。指不定是故意装穷,搏人眼球来的。来五湖四海茶楼的人,请问哪个不是冲着门上的招牌来的?那是王太傅的亲题。王太傅是主考,又是翰林院学士,很多圣旨都是他草拟的。

于允文这么一闹腾,说不定被王太傅注意到了。

陈正献本次科考的目标是状元,这个对他有威胁的人,他越看越觉得是装穷。于是决定查他的身世背景。即使是真穷,若是查到他不光彩的地方,也是无缘三甲的。

经过一个多月的探查,还真查出问题了。

三月初三,晴。

离三月初九春闱第一场考试还有六天的时间。陈正献在茶楼聚会厅里,当着众人的面问于允文“允文兄,你认识于允文吗?”

众人对这个奇怪的问题莫名其妙,于允文却变了脸色。原来黑黄的肤色,瞬间腊白。

陈正献接着说“我一直觉得于允文这个名字有点熟悉,今早突然想起来了,三年前,他来考过一次,可惜落榜了。也是隆州府仁寿县人。接着又对众人说“于允文不爱说话,可能你们没注意到他。真是巧了,同一个地方名字也一样。”

人群里有不少三年前来应考的,其中一人哦了一声说“这么一说,我好像有点印象,他受了风寒。出考场后,就病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