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九十五章 出狠招(2 / 2)

大清巨鳄 塞外流云 0 字 2022-01-19

融融冬日中,北方各省遭灾州县的移民规模开始逐步的扩大,秋冬无雨,冬小麦无法播种,意味着来年会有严重的春旱,意味着明年春天会比这个冬天更难熬,无数灾民怀着绝望的心情,义无反顾的选择移民他乡,活下去,有尊严的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

这个冬天,就连上海也变的不再那么阴冷,一个冬月倒有大半个月阳光灿烂,宝山码头江面上,一艘蒸汽炮舰缓缓的在江面上游弋着,甲板上身着一袭长衫戴着一副墨镜的易知足扶着船舷看着码头上一队队灾民井然有序的登上一艘艘蒸汽帆船或是铁甲船。

跟随在其身后的李鸿章缓声介绍道:“这些都是来自淮北、豫西、鲁南一带的灾民,主要是移民缅甸和爪哇。”

易知足掏出一支雪茄慢条斯理的点上,这才问道:“移民数目可有统计?”

“经宝山出海的,目前才三万一千余人。”李鸿章斟酌着道:“由青岛出海的稍微多些,已经超过四万人,毕竟山东是移民大省,另外还有乘火车前往安南的,统计数据还没报上来。”

粗粗估计也就十万人,对于这个规模,易知足有些不满意,现在移民与十几年前不可同日而语,以前灾民前往出海口大多是步行,如今基本都是铁路运输,而且海运船队的规模也扩增了数倍,几个月下来却才看看十万规模。

见的易知足不吭声,赵烈文连忙道:“整个北方冬季几乎都没下几场象样的大雨或者是大雪,不少州县旱情越发严重,移民的规模正逐步扩大,开春之后,向西北、东北、西伯利亚的移民也将启程。”

沉吟了一阵,易知足才缓声道:“此次移民持续时间可能会长达三年或者是四年,也应该是我国最后一次有组织的大规模移民,这批移民不仅能充实边疆,也能极大的促进边疆的民族融合,对于稳定边疆有着重要的意义,朝廷和元奇上下都必须足够的重视。

开春之后,以工代赈工程,开采矿藏,兴建工厂等项目都会逐步的展开,到时候移民的难度会更大,这几个月时间一定要尽可能的扩大移民规模,这是一举两得之事,既能安定边疆,也能减轻赈灾的压力。”

京师,首相府。

奕?脸色阴沉的将一叠报表扔在桌子上,看了肃顺、伍长青两人一眼,语气尽量平稳的道:“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在秋后都相继出现严重旱情,遭灾州县高达百余,但到目前为止,移民尚且不到十万,一旦明年旱情加重,范围扩大,如何赈济得过来?”

略微沉吟,肃顺才开口道:“立宪以来,崇尚平等自由,灾民不愿意移民边疆,总不能强行驱赶,更何况地方士绅担心人口流失,导致田地以及田租大幅降价,大都积极赈灾,地方官员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伍长青看了两人一眼,道:“一边是地方士绅反对、阻扰移民,一边是朝廷将移民作为大计考核内容,州县官员确实是左右为难,不妨改变一下策略,未能完成移民任务的州县,赈济钱粮一律减半。”

“这法子好!”肃顺脱口道:“如此一来,州县官员就能理直气壮地鼓励移民,而地方士绅从自身的利益考虑,也不至于过分阻扰移民。”

眼下也确实是没有更好的法子了,奕?略微沉吟,便道:“地方州县官员怕做恶人,本王来做这个恶人,行文各省,遭灾州县之灾民移民必须达到三成,否则从下个月起,赈济钱粮一律减半!连续两月完不成移民任务,取消赈济钱粮!”

赈济钱粮减半!取消赈济钱粮!对于遭灾州县而言,这绝对是无法接受的事情,尽管现在朝廷赈济的钱粮不算多,却也是赈灾的主要来源,毕竟不可能只靠地方士绅赈灾,秋冬无雨,来年春旱必然严重,若是朝廷断绝赈济,会是什么后果?

尽管朝野上下一片哗然,但移民的效果却是立竿见影,遭灾州县的移民规模迅速扩大,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地方士绅不但不阻扰移民反而开始积极鼓动灾民移民,而灾民们移民的意愿也强烈起来,谁都知道,一旦朝廷断绝赈济,等待他们的就是死路一条!

上海,镇南王府,长乐书屋。

“恭王这一招,着实是狠辣。”赵烈文轻笑道:“如此一来,移民规模迅速扩大,不过,恭王怕是也会被朝野上下诟病。”

李鸿章道:“诟病也只是暂时的,若是明年后年持续大旱,朝野上下必然齐声称颂。”

“称颂也只是暂时的。”赵烈文道:“旱灾过后,人口锐减的州县士绅依然还会诟病。”

听的两人抬杠,易知足笑道:“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何须太在意身前身后名?”说着,他起身缓步踱到悬挂在墙上的大幅地图前,“北方各省大灾,以工代赈的项目和资金都必须向北方倾斜,那么多灾民总不能都白养着不是。”

听的这话,赵烈文笑道:“大掌柜是打算借此机会构建北方的公路网?”

易知足点了点头,道:“铁路建设需要大量的钢铁,钢铁跟不上,就无法修建,水利工程、兴建矿场工厂等都消耗不了多少人力,唯有公路网才能最大限度的利用数省之人力物力。”

【讲真,最近一直用咪咪阅读看书追更,换源切换,朗读音色多,iiread 安卓苹果均可。】

李鸿章毫不犹豫的道:“如今朝野上下没人能认识到公路的重要性,而且现在汽车也根本没发展起来。”

“先修路后卖车。”易知足道:“没有适合汽车行驶的道路,汽车如何推销的出去?”说着他看向李鸿章道:“要善于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汽车现在是没发展起来,但等到北方的公路体系建立起来,汽车也应该投产了,总不能等到汽车能大量生产了再来修路罢。”

李鸿章轻声嘀咕了一句,“修公路需要大量的沥青,如今各省城市改建所需要的沥青尚且不够。”

易知足听的一笑,“修路不只局限于沥青,用水泥也可以,先将土路建起来,条件成熟了再铺沥青或是干脆修建水泥路,顺带还能刺激水泥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