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一八章 文坛盛事(2 / 2)

号舍千篇一律,见一间跟都看了差不多。

多是经历过科考的,除了感慨有这样的条件自己会比当年名次更进一步外,兴趣也就那么回事。

“明远楼由弥封、誊录、荐卷、考监以及中央的主副考定名,组成相互联系有彼此独立的建筑群。各尽其能,各司其职,可使整个科考阅卷顺畅无比……”

整个明远楼里的设施,充分考虑了考官的工作性质,既能体现其封闭性,又有相互监督相互配合的功能。

各公廨后,均设有相应的供考官生活的独立院子。

李诫也解说到:按照官家的设想,自确定开科各类人选之后,所有与开科相关的官员一律进贡院,不得再与外界联系,一切事宜由皇城司与城防军卒负责。

这是应有之义,一直就是这样的,只不过原来是跟礼部或者国子监混合,如今开科有了单独的公廨。

本以为该结束了,但李诫却带着大家往北继续。

“这应该不算是贡院的建筑,但由于是与贡院同期营造,又与贡院在文华昌盛的影响上有共同效能。今日衍圣公亲临,敬请诸位一同观礼……”

贡院的北侧另开了一门……没人觉得不合适。偌大的贡院,要真的只有那一个正门,确实不太合适。关键是,在这一刻,所有的士子官员,已经在酝酿贡院开科以及日常的各项制度。

这第一条,便是:那些丘八、阉人在任何时候都不得自龙门出入贡院。

所以,北侧的小门大家就更认为有必要存在了。

“这是按官家要求,命名为大宋图书馆、大宋史志馆以及大宋士林讲堂的建筑群。”

“以大宋图书馆为主,两侧分别为史志馆与士林讲堂。听其名便明其用,其中士林讲堂的设计与勤政殿大殿相同,均采用了官家所言的回声设计,以确保处于馆内的任何角落,都可以清晰的听到演说者的声音。”

对于这些大儒,最感兴趣的是那个所谓的大宋士林讲堂,听名字就知道这是一处用于讲学的场馆。

对于他们而言,这士林讲堂的吸引力比贡院更甚。终于有一处可以宣讲自己学说的地方了。

从官家的所为判断,官家并没有确定任何一家学说为官学的意思。也就是说,官家允许百家争鸣!

而对于司马光而言,史志馆才是他关心的。

这一刻他也明白了。尽管自己近段不再针对官家谏言,但自己自请出外的事,官家始终没有忘记过。

修史?也罢,这本来就是自己所喜欢的,朝廷能给自己提供一处可以尽兴著史之处,也算是得偿所愿吧。

至于那朝堂,离开了也好,省得繁乱的朝政搅乱了心思。

司马光也没客气,也不再在意礼仪什么的,径直向史志馆而去…~

赵曦摸了摸不算太短的胡须……司马老头明白了?这样挺好,含蓄的把这事办了,保全了君臣情义,还能给司马光留一点颜面。

说真的,赵曦很讨厌动不动就以一些烂事让股肱之臣出外的做法,关键是外出一次就是一次加官进爵的时机,本来是惩处措施,现在却让人趋之若鹜。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