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七章、狂士登顶(21)(2 / 2)

文中写到:“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圆明园在幻想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

雨果先生对圆明园高度的评价,体现了作家对东方艺术、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高度评价。

如果说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是作家的理性思考,那么作家通过想象对圆明园的传神描绘则是对圆明园的热情颂扬。

让我们一起来品味作家丰富的想象:“请你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你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那就是这座名园”。

尽管作家的描绘与真实的圆明园有一定的差距,但他为世人勾画的美伦美奂、举世无双的园林景观,则真切地表现了作家对她的热情讴歌以及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珍视和对人类文明创造者的尊重。

同时也激起了世人对圆明园的向往和珍惜之情。

作家在对圆明园深情赞美之后,又以无比辛辣的笔墨强烈谴责了侵略者的强盗行径。

“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荡然无存”。

暴露了侵略者一贯的掠夺行径。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地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

他们期待着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赞誉。

出乎他们的意料,雨果先生在激愤之下,用独特的语言来刻画强盗的心理,“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再现强盗口吻的反语强烈地嘲讽了侵略者美化其掠夺行径的丑恶灵魂!

作家在篇末写道:“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在此,不仅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正直作家对英法侵略者焚掠圆明园的愤怒谴责和无情鞭挞。

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同时也激起了世人对毁灭人类文明的罪魁的痛恨。

探究文本,我们会进一步发现,作品中有更令我们赞叹的深刻内涵。

面对本国政府对外国人民的侵略,这位胸怀博大的作家,能够摒弃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站在人类立场的高度,代表人类的良知,明辨是非,坚定立场,怎能不令我们钦佩!

他的没有奴颜媚骨,不迎合布特勒之流与政府当局,敢于仗义直言,不顾个人得失,公理至上的崇高品格,实在是了不起!更何况是一个外国作家!能够公开痛斥强盗政府,严正捍卫公理,此举又需要多么大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