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零八章、决一雌雄(11)(2 / 2)

值得我们注意的倒是下面的两句话:“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以财发身“的人把财产看作身外之物,所以能仗义疏财以修养自身的德行。

就像著名的列夫-托尔斯泰那样,解散农奴,实行自身禁欲,以实现良心与道德的自我完善;反之,“以身发财”的人爱财如命,奉行“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原则,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敛钱发财。

或贪赃枉法,铤而走险,或贪婪吝啬如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果戈理笔下的泼留希金等。

都是“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红楼梦-好了歌》)

所以,还是“以财发身”,超脱一点好。

总起来说,这一章收束《大学》全篇,内容丰富,包含了儒学的不少重要思想。

我们将会看到,这些思想在《中庸》、《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中还有反复的论述和展开。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解释这句儒家经典,必须先要了解孔子说这句话时所处的时代及其政治制度。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KungTze。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春秋时期有两个重要的政治制度,一个就是立嫡长子的宗法制度,另一个是继承西周的分封制。

所谓分封制,即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克商以后,基本上控制了商朝原来的统治地区,又征服了四周的许多小国。

但如何牢固控制东方的大片领土,成了武王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于是,他采用“分封亲戚、以藩屏周”的政策,就是把他的同姓宗亲和功臣、谋士、盟国的首领分封各地,建立诸侯国。

这一个个诸侯国成为对一方土地进行统治的据点,它们对周王室也起到拱卫的作用。

据史书记载,当时有800多个诸侯国。

诸侯的等级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周王室称王、天子。

《诗经·小雅·北山》记载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诸侯称国,首领叫公,如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等之类。

诸侯之下有家族、宗族,首领叫卿、大夫。

如历史上有名的韩、赵、魏“三家分晋”的故事,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具体如下图:

周王室→王、天子→天下

↓↓

诸侯→公→→→国

↓↓

家族→卿、大夫→→家、宗族

上图对天下、国、家的表述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