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尚可喜(2 / 2)

尚可喜沉住了气,他和孔有德、耿仲明都参与了出卖肃亲王豪格的一场政治斗争。但是尚可喜在这之中行动最不积极,他虽然投降了清朝,已经做了一个不为人齿的汉奸和叛徒。

但尚可喜还是有一套自己的道德观,在他看来,自己既然已经做了“贰臣”,那么就更加不应该反复无常,继续在三臣、四臣的不归路上走下去。

他矢志要为大清朝效忠,绝不再重演过去做叛徒的那一项旧行径。尚可喜以这种“孤忠”和“名节”自诩,实在不啻于一个让人笑掉大牙的荒谬之言,可在智顺王自己看来,他是浪子回头,并且今后还将矢志不渝,又有何错呢?

智顺王藩下兵马也以矿徒老卒为主,他们中多数人都是经验丰富、技艺高超的炮手,而且非常擅长挖掘地道、构筑土木工事。

这和大顺军里的苗里琛所部非常类似,苗里琛也是矿徒出身。矿工的纪律性一般要高于农民、流民,是非常好的兵源,所以他们训练成军队以后,一般而言,战斗力也是比较高的。

尚可喜没有骑马,他步行踩踏在雪地里。为了抵御严寒,清军士兵都已经穿上了厚重的棉衣,有身份和地位的将领则多数穿着貂裘,不过尚可喜为了表现和士卒同甘共苦,没有穿锦衣貂裘,只是穿着比普通士兵稍厚些的棉衣而已。

沉重的炮车从雪地上慢慢碾了过去,淡棕色的木质车轮嘎吱嘎吱发着声响,不堪重负的雪地被压出一道道车辙。两名炮手从后方合手推着炮车前进,但地上有些雪水融化后又结成冰,一不小心便让士兵脚下倒滑摔在一旁,失去平衡的炮车哐的一声陷在左侧的辙痕里面。

“走!”

骑马从炮队边上经过的满洲大兵神情凶悍,一手挥着鞭子抽人,一手抓着宝剑,呵斥这些汉兵:

“搬炮、搬炮,不要挡着路。”

满洲人的汉话讲得实在不好,炮手们晕着头听了半天才慢慢听明白是一个什么意思。智顺王的藩下兵地位当然不能同真正满洲大兵相比,他们都带着些恐惧,畏畏缩缩地退后几步,然后才用力将陷在雪地中的炮车推了出去。

尚可喜看着这一幕情景,非常不悦。他因为雪地松软,还是左一步右一步歪斜地走了过去,拦在那打人的满洲兵前面,沉声说:

“军纪何在?这是哪一旗的旗兵?都统呢!怎么军纪坏成这个样子!”

那满洲兵一下子遭到汉人的痛斥,自觉很挂不住面子。但他也知道尚可喜是摄政王钦点的前线指挥官之一,实在不好发作,顿时便进退维谷起来,一张脸气愤地通红,又憋不出半句话来,直到贝勒爷博和托赶了过来劝解,才把事情平息。

博和托对尚可喜的刚直不阿有些吃惊:

“王爷时时不忘约束军纪是不错,但那人是富察氏的……王爷今后还是请小心些。”

尚可喜低哼道:“我是效忠两宫皇帝和摄政王,关什么富察氏怎么一回事?贝勒爷,如今摄政王大举南征,将近三十万的大军里,汉兵已经在半数以上。满洲人如此凌虐苛待汉兵,诸王贝勒是打算坐弃中原江山了吗?”

博和托笑道:“王爷深明大义,我非常佩服。”

多罗贝勒将自己的佩剑解开,递给尚可喜说:“咱们今后将是一路军马,不知道要合手打多少场仗。王爷是汉人,我是满洲人,但摄政王用政恢弘,未来一定是满汉一家。这是我阿玛交给我的佩剑,今天送给王爷,攻打大名的战事,还要多多拜托藩下的乌真哈超了。”

尚可喜接过这把阿巴泰所使用的宝剑,他摸了摸剑鞘,又想到当年阿巴泰在辽东杀害了不知道多少自己的亲戚族人,今天自己却要和阿巴泰的儿子并肩作战——这到底该怪谁?

尚可喜叹了一口气:

“我是一个应死未死之人,航海归诚以来,先帝待我恩养之厚,下半辈子合该为大清卖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