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良性循环(2 / 2)

寡人有病 马来福 0 字 9个月前

如果明军在这里站稳了脚跟,就等于从乌拉尔山东方捅出来的一柄匕首。这等要地,是决不容有失的。

当即胡月锋便给李成梁写了奏报,请其委派援兵。随奏报一同送走的,还有标注着彼尔姆城这里的地图。

胡月锋相信以李成梁的眼光,一定不会任由这等战略要地掌于他人之手。这是大明武将的通病,只要看到这等要地,便会想着如何将此地的优势发挥出来。当然更不能容忍,这等重地处于敌方的威胁之下。

另外,胡月锋还要从新长安城调两千人过来,让他们将彼尔姆城与索利卡姆斯克的俘虏都押走。这些家伙留在彼尔姆与索利卡姆斯克,就是不稳定的因素。如果都杀了也不是不行,但是杀俘并不是好事,还要接受军法司的调查。

但是对于这些战俘,大明军法也并不是那么保护,可以让他们去后方,为明军建设城镇或者修路。这样也算是有了这些人的用场,并不算浪费粮食。

胡月锋不知道的是,大明的皇帝陛下朱载,也正在让数量更多的俘虏修建西北的道路。说起起因来,还是与胡月锋有些关系。

大明本土的道路如今已经算是四通八达,朱载历来十分鼓励工商发展,鼓励民间兴办作坊。

这些其实是古代皇帝都在做的,但是朱载却是有意的扶持大规模生产的工坊。

大工坊的出现,才会提升生产效率并刺激新技术的应用。若是小工坊,怕是就会将某样技术当成传家的绝技,从而藏着揶着。

这天下最大的工坊,便是朱载所建立的西山工坊。如今的西山皇庄已经成了一所大明的科技园区,冶炼、火器、纺织、机械制造,相关的新技术都是从这里兴起的。

辽东的毛纺业、造船业,乐浪的钢铁厂,松江的规模化纺织业,源头都是从西山的皇庄而来。

而且这两年,又在西山建立了一所化工研究所。其中的骨干都是从格物学院之中毕业的生员,他们聚集于此,展开各种化学方面的研究和生产。

现在这所化工研究所已经生产出来了许多化工原料,最常见的就是硫酸与硝酸。

当这些报告送到朱载的面前的时候,朱载就知道,大明的工业怕是要起飞了。

为此,朱载专门给化工研究所批了一块地,让他们建立化工厂。硝酸可是生产无烟火药与雷汞的必要化工原料,如果给这些家伙一个方向,谁也不知道他们能做到什么地步。

皇庄里的机械制造也是一样,在朱载的提点之下,已经造出来一台小型蒸汽机。只不过这台机器毛病甚多,还正在完善修改当中。

不管怎么说,只要蒸汽机完善到可以应用的地步,那么很快就可以修铁路造火车。对于大明如此广阔的疆域来说,这个才是最实用的巩固连接工具。

除了这些,朱载更是大力发展教育。将民间的私塾统一起来,由官方牵头,就近合并教学。并大量招收学生,使之读书识字。

朱载可没想着搞什么义务教育,想读书识字,就要出束,也就是学费。他集中办学的唯一好处,就是学生多了,家长们就可以少出学费。至于所谓的精英教育,那就是富人家的事情了。

如此一来,大明的百姓识字率提高,便可造就更多的人才。

当然,这些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就是使得大明内政修明兴旺发达,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