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5章 突发意外(1 / 2)

 说实话,如果一定要让李墨在阿狸影业和企鹅影业之间选择一家公司作为合作方的话,李墨几乎是百分百的会选择企鹅。

虽然企鹅集团经常由于‘抄不过你就买下你’的作风被人诟病,但当企鹅遇到一个抄不过也买不到的对象时,它还是知道该怎么打交道的……

没错,至少从目前来看,墨龙传媒就是一家企鹅影业可以视作平等对象的公司。

据李墨所想,企鹅集团之所以会有这种作风,大概也和它的股权相对分散,小马哥在董事会的地位更接近于一个职业经理人。

虽然他也有自己想要推进的事业和领域,但是当他遭遇自己并不擅长的领域时,他也能够放权给手下人去寻找一些更为专业的合作伙伴。

但阿狸集团则完全是另一种路子。

虽然他们同样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自己公司之前所从来没有接触过的领域,但相对于企鹅的模仿,学习,收购这样的三部曲,阿狸的方式则要简单粗暴得多。

对,我的确是不懂什么影视传媒行业,但是我懂互联网啊。

互联网是一个可以总结出规律,总体来说有迹可循的世界。

在阿狸集团看来,既然每天数亿人在4网上的一切行为都可以用大数据来进行归纳总结,解释说明,那么数据总量比互联网购物平台小得多的影视传媒市场,也一定可以用一个量化的数据来对它进行阐述。

是不是感觉这套东西听着挺耳熟的?

没错,原时空臭名昭著的电影大数据统计就是这么来的。

只能说,阿狸集团想法很好,但在实际操作中,这种方式却不具备任何的可能性。

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乃至于影视传媒行业的任何一部作品,它的好坏都不是可以用一个统一标准量化的东西。

就像在IMDB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肖申克的救赎》,喜欢的人将其奉为神作,但对于不喜欢的人来说,那就是一部又长又闷的电影而已……

这……让人到哪说理去?

不得不说很多时候,不懂的人不会坏事,不懂却又偏偏喜欢用自己的方式却解决问题的人偏偏就会坏事。

时间进入三月份之后没多久,圈子里便出了件大事。

说起来,这件事也是家互联网公司搞出来的。

具体事情就是广为流传的《叶问3》票房造假事件。

说起来,这家名叫大银幕电影发行有限公司的企业在整个行业里都只能算是个新手。

按照他们公司在工商局所注册的资料,这家公司的成立时间还不到一年。

而他们公司在参与电影发行之前,也是家依靠互联网起家的公司。

但就是这家成立时间连一年都不到的公司,却让流传在圈子里多年的某个‘传闻’变成了实打实的铁证。

这个‘传闻’就是买票房!

说实话,发行方自己买票房这种事情其实在很多大制作扎堆的档期都曾经出现过。

但那是为了把数据造的好看点,以便在院线方面前有筹码来争取更多的排片量,但是玩得像大银幕发行公司这么不专业,甚至不专业到被网友举报,并且因为证据确凿而被有关部门处罚的,这还真是业内首例。

据电影市场专项治理办公室公布的处理意见来看,《叶问3》被查实的问题场次有7600余场、涉及票房3200万元;不仅如此,目前累计的总票房中还含有部分自购票房,对于自购票房部分,发行方认可的金额为24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