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新年(2 / 2)

齐国的管仲提出著名的“四民分工论”,即“士农工商”四种身份的人分开居住,分别培养,使自得技艺臻于完美。对于工匠,他的建议是:让手工业者聚集在一起居住,观察四季不同的需求,辨别器用质量的精粗美丑,估量它们的用途,选用材料时要比较其中的好坏并使其恰到好处。

当时士农工商的职业世代相传,手工业者的弟子就总还是保持手工业者的身份。这种机制当然会导致社会僵化,不利于阶层流动。但从职业培训的角度来讲,在交通与教育不发达的古代,父子相承、兄弟相助,是技艺养成与提高的便捷方式。

如果说,工匠的地位降低,那么肯定就是汉朝时期了。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工匠社会地位大倒退。

作为可以和儒家抗衡的墨家从汉代开始衰弱,墨家的衰弱也伴随着工匠深灰地位的大倒退。

帝制时代以农立国,以士治国。士和农是统治者的基本盘。

工匠如管仲所言聚集在一起并住在城镇里,而商人则是四处流动,不利于统治。因此长达两千年,工与商是被统治者轻视的,帝国各种制度的设计是对其进行打压和防范的。这两种职业之所以还存在,是社会需要建房子,造器物,需要货物流通。

科举制度对有限的促进社会平等,阶层流动起到很好地作用,使平民子弟能够进入到国家的管理层。可在另一方面却使中国付出了代价,其中包括制造业技术进展缓慢,有些领域甚至出现了倒退。

社会上的聪明人都想着去读书,应考,当官。而去做工匠的,往往是被生活所迫的贫寒子弟。而一个能工巧匠如果凭手艺过上了不错的生活,手头宽裕了,他想到的一定是让儿子去读圣贤书,参加科举,脱离工匠阶层而做官。

于是,整个工匠阶层都是没受过什么教育甚至大字不识几个的体力劳动者,工艺的好坏完全依靠工匠的精神和敬业态度。这也就解释了中国古代没有从工艺迈进工程技术科学的门槛的原因。

中国古代在工程技术领域确实相对同时期的其他国家水平高,但这些成就都是建立在工匠的经验之上的,没有从科学层面进行总结、归纳。纯靠经验再往上走,很快就到了天花板,不可能有大的突破。

苏雪烟想要找人,最好就是从工部找。

可工部那也是官身,虽然地位仍然不高,但也不是苏雪烟一个小女子可以找来的。

社会地位的高低,可是有钱没钱就能决定的。

这不像是现代社会,笑贫不笑娼,古代社会,就算是有钱,地位也不如一个穷秀才。

当然,能成为秀才的,绝对也穷不到哪里去。

影视剧中的穷秀才,简直是刷新了三观。

能读得起书的,就没有穷人。

虽然一直有说,穷文富武,但也只是相对的。

“好,都有赏。”

洗漱完后,苏雪烟就拿出早就准备好的锦囊,一人发了一个。

纤巧和云鹊都笑嘻嘻的接了过去,拿出来一看,居然是一两银子。

这可是很多的一笔赏金了,课件姑娘心里还是开心的。

能有什么不开心的,虽然昨天被李氏说了一顿。

但自己也还了一报,李氏肯定也不好过就是了。

纤巧笑嘻嘻的说道:“姑娘每年给的年赏都比去年多,这样下去,光是年赏,咱们就能成富豪呢!”

“可拉倒吧!”苏雪烟笑骂道:“若是一年只这一天,看你平时吃什么。”

纤巧笑嘻嘻的说道:“反正姑娘会管饭吃,也有衣裳给。饿不死我的。只要跟着姑娘,就有好日子过。”

云鹊点着头,赞同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