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涟漪(2 / 2)

可现在看来,印尼暴乱,却是给了联合国派驻维和部队的借口。

这难免让人怀疑这场暴乱背后是否存在大国的影子了。

与此同时,向山也意识到机场那一支欢迎部队的诡异之处了。

那根本不是“一支维和部队”,而是一支相互监视的军事力量。

或许不远处的印尼动乱是真的,也有真正的维和部队。但是机场出现的那一群,却并非某一国派遣的维和部队。

尽管维和部队一直被人诟病,其成员复杂,管理系统繁冗,力量薄弱,应变能力不足,对于一些突发的状况和人道主义灾难很难进行及时的制止,但也绝不至于在一支小队内部就表现出相互之间的戒备与隔阂。

就好像南海舰队与第七舰队在外面的表现一样。这支“防卫力量”根本就不是在防御什么。他们只是在“彼此监督”。

这根本就是几个大国临时拉起一个组织,然后将其中的安保力量挂到维和部队的名下。

另外,由于共和国在这一次事件中入场较晚,所以他们组建科学家团队的时间并不多。他们需要从全国的学者之中筛选出“有可能派的上用场”的,然后还要保证这些学者“绝对可信,不会随意泄露消息”。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向山才仅仅凭借刘正辉的要求,就加入这个超级大项目当中。

此时,车已经开到了一个崭新的园区内。这个园区周围由头戴蓝色钢盔的战士们看守,戒备森严。围墙之内,是一块巨大的草皮。许多工程机械正飞快的运动。与此同时,几个虽然简约但却气派的建筑已经立了起来。

草坪的边缘是一排树木。那些热带乔木组成的林地之后,则是一个巨大的白色建筑——它看上去好像是几个连为一体的帐篷一样,颇有几分悉尼歌剧院的风采。

按照大卫·克莱恩的介绍,构成这“建筑”的材料,原本是让“奧贡”着陆而固定上去的“降落伞”。

“奧贡”长达千米,最大半径接近百米,可有数十万吨重。这么可怕的质量,如果就任由他自由落体,便堪称天灾——最重要的是,它自身也没法承受那样可怕的冲击。

因此,人类想方设法在这东西上加装了数十个巨大的降落伞。这些降落伞的固定绳索是最强的碳纤维,来自共和国工程院,乃是以“太空电梯”为目标而研发的技术。据说这些产量,是实验室不计成本堆上去的。

而降落伞的伞面织物,则大部分来自合众国。

NASA想尽一切办法,将“奧贡”的降落地点限定在浅海区域。

这样既可以最大限度的缓冲下坠的力量,又不至于让这么个庞然大物坠入海中无法回收。

据说“奧贡”坠落的那一夜,蒸汽与暴雨覆盖了这一块区域。就连远方的印尼人都能听到这巨兽的咆哮。

有小部分的降落伞在“奧贡”坠落的时候就脱落了,但大部分都还在。于是联合国项目开发署下紧急成立的“罗摩特别项目”委员会就利用这些降落伞的材料,搭建了这个“帐篷”一样的建筑,防止无关人员的窥探。

而这块园区,就是“罗摩特别项目”的工作区。

抵达园区之后,大卫·克莱恩立刻离开,回到自己原本的工作当中。而另外的工作人员则引导共和国的众多学者前往登记。

由于园区还在建设阶段,所以学者们目前只能在临时搭建的宿舍之中居住。按照联合国的工作人员介绍,为他们准备的大型公寓房也在建造当中,预计下个月就可以入住。另外资料库与会议中心也将在数日之内建成。

每一个学者都领到了一把钥匙。

在完成登记之后,他们就正式成为联合国“罗摩特别计划”的一员了。

在这之后,小胡干事出现过一次。他将学者们集合起来,再次强调了一下关于保密的纪律,并特别在强调,获得批准之前,学者们不允许随意对外联络。

由于各国在前几天还在就“奧贡”的归属问题就行磋商,所以“罗摩特别项目”的架子还没有搭起来,因此短时间内项目组也无法给各位学者分配工作。至少今天剩余的时间,学者们可以在项目园区内自由的活动。

“大家伙可以与国外的同行多多交流,多交朋友。”小胡干事笑眯眯的说道:“这可能不是一个短期项目。在项目区内,大家要发扬一下共和国‘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精神,与世界各国的同行一道,解开‘奧贡’的秘密,为人类科学发展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