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归宁(2 / 2)

一世诺 尘尽落 0 字 2021-09-26

穆典可笑还礼。</p>

常居彦还是两年前见过原翡一面,其时不足四岁,自然不大记得,不过却从对方对母亲的称呼确认了其身份,带着两个弟弟作礼,“见过姑父。”</p>

又老成地招呼抱着父亲腿,瞪一双圆溜溜的眼将自己打量的原凝,“这是宁宁表妹罢?我娘常和我说起表妹——真可爱!”</p>

原翡惊讶连连,“这是居彦?两年不见,长这么大了……这孩子真聪敏!”</p>

常素衣最终没有嫁给王植,那个她少女怀春时,初心动的少年。</p>

是王植先放弃的。</p>

常纪海与他约了三年期,堪堪两年,王植便一身狼狈地回到洛阳。当初常纪海借他的八百两本钱也在过去近两年里赔得所剩无几。</p>

许是叫一次次失败打击得心灰意冷,又许是意识到自己与常素衣之间横亘着一条不可跨越的鸿沟,他终是低下头,割舍了那个曾赋予他一身勇气,令他踌躇满志走出洛阳去博取一方天地的心爱的姑娘。</p>

后来常纪海说,他给出那张聘礼单子,并不是非要王植挣出那么多银钱,只想看看年轻人在这件事情上的应对。</p>

如同他当年对穆典可所做的那样。</p>

可惜王植令他失望了。</p>

常素衣等了王植两年,从十八岁到二十岁,最后是这样一个结果,不能不说遗憾。让人意外的是,她本人对于此事并没有过分激烈的反应,只在王植退亲的当天哭了一场,便平静地接受了这个事实。</p>

后来,被百草谷送来常家堡学艺三年的原小公子离堡的前一天求见常纪海,结结巴巴地表明心迹,求娶常素衣。</p>

常纪海很满意这个后生,常素衣便答允嫁了。</p>

出嫁的前一天,穆典可陪着常素衣,姑嫂俩彻夜谈心。说到王植,常素衣并无怨愤。</p>

“我不怪他,也不怪爷爷。”常素衣说道,“好比有的药草喜湿润温暖的气候,有的却只能生长在干旱凛冽的北方,非要让它们调换一个地方生长,费心费力,还长得不好。爷爷说,我们每个人一生都会遇到很多美好的东西,但不是每一样都是必需要的,也不是每一样都能得到,要取舍。我喜欢看皮影戏,不看也可以。不吃饭,不做药却不可以。”</p>

——看似懵懂天真的女子,原来活得如此通透和明白。</p>

常纪海没有看走眼。</p>

常素衣嫁去百草谷后的日子过得很是舒心,一心一意研药,不必理会家族复杂的人事,自有公婆敬重,妯娌亲善。固然与她背靠着强大的娘家不无关系,但更多取决于原翡对待妻子的态度,以及为了她在亲族中的多方调节与打点。</p>

常纪海对原翡的评价是“恰到好处”。</p>

穆典可与原翡接触不多,是在与常素衣的书信往来中渐渐明白这四个字的含义——不出众但也不平庸的才能,有担当又不锋利的个性,恰到好处的待人接物,备受宠爱却又无继承家业可能的幺儿身份,正好满足了只希望孙女平顺安稳过一生的常纪海对于孙女婿的期待。</p>

倘若这个人还能专心专情,一意待常素衣好,那就再完美不过了。</p>

常素衣嫁去原家四年,与原翡育有一儿一女,老大原叙三岁了,与双胞胎同一月生辰,小女儿原凝不满周岁,正是蹒跚学步时。</p>

常居彦牵着粉砌玉琢一般的小表妹在院中学走路,比待两个弟弟更有耐心。</p>

成缺和若冲则大方地把带来的野菜饼分给新伙伴吃,又带原叙去见识两人的收藏——一把羽毛,个陀螺,不知从拿捡来的破钉锤……三个孩子年纪相当,很快就热火朝天地打成一片。</p>

常纪海坐在老槐树下抽着旱烟,与孙子孙婿说药理,另一头孙女拉着孙媳的手,亲热地说些家常话,袅袅吞吐烟雾中,老人脸上的皱纹似乎更加舒展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