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章 硝烟渐起(2 / 2)

谢绾并没有多少时间沉浸在艺术和科学之中,一切来得合情合理,又非常突然。

去年10月,巴伐利亚国王马克西米连一世·约瑟夫溘然长逝,谢绾还去参加了葬礼,彼时他并不觉得这事跟他有什么关系。然而,之前与他勾勾搭搭的巴伐利亚外交大臣蒙特哲拉伯爵是先王的心腹,与王储、首相关系恶劣。国王一去世,蒙特哲拉伯爵的日子就很难过,坚持了一年之后,他突然从慕尼黑消失了。

几天之后,蒙特哲拉伯爵一大家子突然出现在莱茵联邦境内,寻求政治庇护。

这可是烫手的山芋,让谢绾头疼不已。接受吧,肯定得罪巴伐利亚新王路德维希一世;不接受吧,此人是铁杆维新派,而且与谢绾颇有些桌面下的交情,实在不好跟基民盟成员交代。

谢绾只好先将其接到亚琛安置,然后跟巴伐利亚王国积极沟通,希望能够保全此人地位,然后接他回国,和平解决此事。

谁知道这位路德维希一世是位颇为有野心的国王,根本不买谢绾的账。他直接回复,必须立即将蒙特哲拉伯爵一家交出,没有谈判的余地。更令谢绾头疼的是,他派驻巴伐利亚的联络官汇报,普鲁士方面已经搅和进这件事,正在积极挑拨巴伐利亚与莱茵联邦的关系。

没办法,谢绾乔装前往亚琛,与蒙特哲拉伯爵密谈。在那之后,伯爵一家带着谢绾给他们的一大笔钱,悄悄离开亚琛,前往法国,并按照与谢绾的约定,在法国发表了退出政坛的声明。

这件事其实解决的很不好,一方面,谢绾得罪了路德维希一世,只不过最后让其没有把柄抓,一方面,也没怎么受到维新派的好评,他还不得不在基民盟内部会议上接受质询,作了一番检讨。

当然最让谢绾后悔自己处理方式的,是普鲁士方面紧紧抓住了这个机会,与巴伐利亚秘密协调。不久之后,在联邦例行会议上,一个批评莱茵联邦干涉巴伐利亚内政,破坏联邦团结的议案轻易被通过。谢绾这才发现,原本由奥、巴、莱三国与普鲁士勉强平衡的局面,变成了普鲁士与巴伐利亚暗中勾结,奥地利附议,三者在德意志联邦议会中一边倒的局面。这意味着谢绾拉拢巴、奥的算盘落空,现在他要独自面对普鲁士、巴伐利亚乃至奥地利,在外交上甚至可能是军事上的压力——这绝对是难以接受的。

谢绾不得不派威廉·冯·洪堡再次前往巴伐利亚和奥地利,想办法修复关系,另一方面他也确实觉得不能再只顾自己做防备,也得给路德维希使个绊子,想个什么办法能让路德维希别这么猖狂。不过,从过去两人掰腕子的结果来看,谢绾是败多胜少,吃了不少大亏的。这回要想有点效果,少不得要大资源支持。

想来想去,他想到了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

这位国王自从上次普法战争以来,不仅失去了长子,还被路德维希架空;随后他的元帅、将军、内阁成员都逐渐去世,权力中心已经完全转移到王储官邸。但原时空中,他掌权至少还有十四年,而且那之后原王储也还掌权十八年直到因病交权。这整整三十二年时间,难道就这么轻易被改变,一点痕迹都不留?

要走这条线,必须要有普鲁士高层支持才行。谢绾盘算了下,当初处于中枢的十一位重臣,如今去世了好几位,剩余的基本已经归附了路德维希,除了与自己关系还不错的克勒维茨,以及此前调查威廉四世王储遇刺案的司法大臣基尔森。前者是个老滑头,虽然肯帮谢绾,但绝不会把他自己拉进泥潭;后者早前是维新派重要人物,现在似乎日渐保守,但在王储遇刺案中显示出心思缜密,不惧强权的性格,虽然冤枉了谢绾,但他确实是最接近真相的一位重臣。

谢绾决定要从他这边试试,看能不能给路德维希后院点一把火,但有个问题摆在他面前——现在普莱关系这么敏感,不管是他自己,还是洪堡,或者莱茵联邦的高级官员,都不合适前往柏林,那谁合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