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墙倒众人推(1 / 2)

 庄严肃穆的紫禁城中。

年仅十六岁的崇祯皇帝正在伏案工作,奋笔疾书。

他已经处理了大批的奏折了,眼前便是上午的最后一封。

待到下午和晚上,还会有同样多的奏折送进宫中,等待皇帝的批阅。

崇祯皇帝双眼布满血丝,自从当了皇帝以来,他堪称是兢兢业业,日夜不休,每天从早到晚都在工作,整个人都有点累脱了形。

但朱由检却乐在其中,虽然身体疲惫,但他的精神,却是十分的亢奋。

他满腔雄心地想改变大明的现状,想凭借自己的能力,做一位贤明君王,在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王承恩侍立在他的身后,神态恭谨,眼神中带着一点心疼。

他是崇祯皇帝最信任的人,也是整个宫中权力最大的太监,但他并没有什么野心,即使有,恐怕也被魏忠贤的下场给吓住了。

滥用天启帝给予的信任,在朝中作威作福,大权独揽的魏忠贤,如今像一只丧家之犬般惶惶不可终日,每天都有大量的奏折递到崇祯皇帝的御案上,用词尖锐地揭发魏忠贤的罪恶,请皇帝严惩魏忠贤。

弹劾魏忠贤的人里面,不但有朝廷中的官员,还有一些普通的士子、秀才,这些人往往把魏忠贤说得十恶不赦,将朝中种种的弊病都归咎在魏忠贤身上,甚至有人将萨尔浒之败的责任也推到了他的身上。

天可怜见,萨尔浒之战发生在万历四十七年,魏忠贤那时还是宫中的一个普通太监,天启帝也是两年之后方才登基为帝。

将萨尔浒之败推到魏忠贤身上,无疑是有些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意味了。

萨尔浒之战是明朝和后金在辽东的关键之战,这一战中,明军集结了大量的兵力,想要毕其功于一役,击溃后金。

当时明军兵力远远多于后金,像李如柏,杜松,刘綎,马林等名将悉数出征,又有东海女真叶赫部和朝鲜兵相助,无论从阵容上看还是从兵力上看,都是明军占据极大优势。

但后金统帅努尔哈赤深通兵法,骁勇善战,如果将明军比作动作迟缓的巨熊,后金便如同一只狡猾的饿狼一般。

努尔哈赤派遣了大量间谍潜入大明境内,探清了明军的动作虚实,而明军则对后金的重视明显不足,情报工作方面几乎是形同虚设。

关键时刻,明军主帅杨镐犯下了致命的错误。

杨镐此人能力平平,并且年岁已高,魄力不足却又好大喜功,明明手下有大批精兵良将,一战可击溃后金,但他却采用了一个非常愚蠢的战术。

他分兵了。

杨镐将手下大军分成四路,想要齐头并进,共击后金。

结果明军四部进军速度有快有慢,猛将大刀刘綎性如烈火,出击速度最快,而身后的明军没有及时跟上,一不小心形成了孤军深入之势。

明军另一悍将马林虽然落后刘綎,但进度却远超其余两路明军,也是孤军深入敌后。

考虑到刘綎那一路皆是山路,崎岖难行,努尔哈赤得知明军的情报后,决定集中手头所有兵力,全力围攻突袭杜松。

努尔哈赤亲率最精锐的六旗后金兵共四万五千人,又有代善,莽古尔泰,阿巴泰等名将相助,在人数上超过了明军,一番突袭过后,打得明军溃不成军,杜松虽然率军奋力抵挡,但由于后金以逸待劳且兵力处于优势,最终明军惨败。

主将杜松,保定总兵王宣,原任总兵赵梦麟皆是当场战死,明军西路军全军覆灭。

随即努尔哈赤迎上了疾行前来准备救援杜松的明军马林所部的北路军。

士气大涨的后金兵再次击败马林,最终马林只带着数名侍卫逃出生天。

而这时,明军的东路军主将刘綎还不知后方的战事,依旧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前进着。

然后努尔哈赤挥师回援,迎战刘綎,猛将大刀刘綎率军进行了激烈的抵抗,当最终也因寡不敌众而败北,刘綎壮烈战死。

而在这时,率领最后一路南路军的明军主将李如柏,还远远地落在后面,并未加入战场。

得知三路兵马接连惨败,李如柏也不得不急忙撤兵,明军的萨尔浒之战,最终以惨败收场,杨镐被万历帝下旨处死。

从此之后,原本弱小的后金变得强大起来,由守势转为攻势,而大明则转入守势,双方的战略形态发生逆转。

所以说,萨尔浒之战关魏忠贤什么事啊?

崇祯皇帝啪的一声,有些不满地合上了一封奏折,将其扔在一边。

“简直是荒谬,萨尔浒之战的锅,怎能让魏忠贤来背?”

像这样攻击魏忠贤的奏折,崇祯几乎每天都要收到几十封,这样的奏折看得多了,崇祯渐渐也有点被洗脑,觉得魏忠贤是大明的万恶之源,似乎只要能除掉魏忠贤,大明就一定能走上正轨,走向光明的未来。

看着面前堆积如山的奏折,崇祯皇帝咬了咬牙,做了一个深呼吸后,又伸手打开了下一份奏折。

小半个时辰后。

崇祯终于批阅完了最后一封奏折,将其扔到旁边厚厚的一叠奏折堆上,他这才站起身来,长长地伸了个懒腰。

站在他身后的王承恩急忙贴心地递过一个热毛巾来。

崇祯接过毛巾,擦了擦脸,热乎乎的毛巾和上面温润的水汽,让他觉得十分舒服,稍稍缓解了一下他的疲惫。

“朕的午饭怎么还没送来?”崇祯扔掉毛巾,靠在龙椅上有些随意地问道。

“启禀皇上,如今还没到用膳时间。”王承恩小心翼翼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