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爱是什么(1 / 2)

 “月儿,怎么想起问这个?”萧玉正在想刘细妹家里那一家子人要准备多少口罩。与梁细妹通电话时,梁细妹告诉她,家里已经买不到任何口罩了,别说医用口罩,就是劳保口罩或是防霾口罩都没有了。陈安差人送过来的几箱口罩,可以让张月带回家。

“我,阿姨,我就想知道爱是什么样子的。”

萧玉停下正在清点口罩数量的动作,探寻地望过去。

日子真是快,白驹过隙,十六岁接过来,转眼,张月不知不觉已经二十八岁了。城里的姑娘二十八岁不算什么,正是经济稳定,精力旺盛,享受自我的大好年龄。

刘细妹几年前就在电话里抱怨,说张月是老姑娘了,再不找对象结婚,孩子怕是都难生。

它事不急,此事急。张月心里烦得很,要不是被萧玉逼着,她是连刘细妹跟前都不愿意去。去干什么?去看母亲费劲心思从三姑六婆手里收集来的男人的照片?还是听母亲大谈女子早结婚早生子的好处?每次回来,萧玉免不了都要听张月诉上几天几夜的苦。

为什么要结婚?理由是什么?有吃有喝有朋友有工作,自由自在开心快乐,干嘛非要领个证,将自己与另外一个是否可以相伴一生都存疑的前半生完全生活在视线之外的陌生人绑在一起过日子?似乎到点上班,到时间吃饭,到年龄结婚是必须的生活节奏,有必要吗?

有一次,张月在家里就网上的一张人类是否需要婚姻的帖子与陈奕辉在书房里辩论。那年,陈奕辉十八岁。

“当然,没必要。”陈奕辉口气坚决。

萧玉在边上听了半天,问了一句:“理由呢?”网络改变年轻人对社会的认知和质疑现存的社会制度,不是因为叛逆和反社会,而是社会认知教育和人性文明教育的缺失。网络提供了万人辩论的现场,却缺乏最基本的系统逻辑和理论知识基础,使得三观尚浅白的年轻人自以为反对一切的叛逆才是人类进步发展的动力。反对,也是一种战争模式,能刺激青春斗志,在观念碰撞的火花里体验长大成人的快感。好好引导是思想成型的辩论,别具用心的利用也会带来毁灭秩序的灾难。

“如果真爱一个人,没有婚姻也会负责任。如果不爱,婚姻就是多余的动作,虚伪的证书。”天天泡在欧美原版小说里的陈奕辉简洁地回答。那模样与陈安真有几分神似。

“那可否解释什么是真爱的责任?”萧玉头微侧。辩论,从学生时代开始,她就没有遇到过对手。抛开一切对与错的所谓标准答案,从对方的逻辑里引出话题,只要话题扩展,就会存在逻辑漏洞,抓住,反击,这是萧玉制胜的法宝。孩子面前,话题的引伸不为胜负,而在于了解问题所在。国式教育在于由上至下的灌和压,她更喜欢平视的讨论和发散的思维。这是……这是她从母亲李伊萍身上学来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