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惊圣(2 / 2)

诸圣齐聚圣庙之外。

“金声玉振,圣人开口,定然是因为乡试,有传世诗词出世了!”,有圣人开口说道。

其实,就算传世诗词,引起曲阜文庙异动的概率也很小。

但这一次似乎不太一样。

苏毅所写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犹如悬流飞瀑,气势磅礴。

收服人族失地,解救五国五十州可怜的人族老百姓,不让他们再受海族奴役。

这关乎于人族的命运,这关乎于人族的国运。

这才引起了曲阜文庙的共鸣。

“快请大祭司来!”。

文圣开口。

没有多久,大祭司到来。

文庙大祭司本身是大儒文位,擅长祭祀推演之术。

在文庙地位极高,仅次于诸圣。

大祭祀到来之后,向诸圣行礼。

文圣说道,“大祭司不必多礼,还请大祭司推演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

“是!”。

大祭司应道,只见大祭司念动了一段口诀,袖袍随之一挥。

一副模糊的画面显现出来。

这模糊的画面之中,有一名书生,看不清楚他长什么样子。

但很显然,可以看得出来,他正在贡院的考房之中参加乡试。

那书生在草稿纸上写下了一句诗,顿时引起了金声玉振,圣人开口。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好诗!真是好诗!”。

看到这句诗,海圣不由有些激动。

这句诗所写的内容,与他的主题思想简直就是天作之合,看到这样的诗句问世,他岂能不惊喜?

而且,最让他感觉到高兴的是,圣人开口,也就是说,连孔孟等圣人,都赞同收取东海五国五十州啊。

圣人都开口了,若是日后将收取五国五十州的事情拿到台上来讲。

保守派的半圣,亚圣,还可以反对吗?

他们真若是反对,海圣也可以拿出孔孟诸圣都认同这件事情来反驳。

一些圣人并没有发表自己的看法,但也有一些圣人,与海圣一样,对这句诗赞不绝口。

单纯从这首诗所表达的内容,意境,气势,情怀上来讲,这句话写的确实太好了。

得到诸圣称赞实属正常。

没有发表意见的圣人,有人单纯就是因为不怎么爱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是内心之中,还是十分欣赏这句诗的,有人则是因为立场不同,并未发表任何的看法。

但是,总体上欣赏这句诗的,显然是占据了绝大多数人的。

可是这个时候,金声玉振的声音消失了,圣人之言也消失了。

海圣疑惑,“发生了什么?”。

其余的圣人同样十分的疑惑这件事情,不知道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按理说,这首诗,只写了一句,异象不应该消失才对。

可实际情况却消失了,这确实是让人疑惑不解的一件事情。

大祭司说道,“他停笔了,没有继续写下去!”。

诸圣皱眉,不知道这位考生,为什么会突然停笔,这样的传世诗句,只有一句,实在是太可惜了啊。

文圣问道,“可曾知道此人是谁吗?”。

大祭祀说道,“只知道他是江浙省的考生,具体身份难以辨别!”。

一位圣人说道,“江浙省乃是科举大省啊,一直都是前三的省份,极其的稳定,每一次科举,总是会出一些厉害的人物,看来这一次乡试亦是如此!”。

另外一位圣人说道,“有圣人世家在那里,传承万载,自然是人杰地灵的地方!”。

“这样的诗词不能埋没了,还是要想办法找出此人!”。又一位圣人开口说道。

一些圣人起了异样的心思,虽说海圣是这一届考生的主考官,这些考生都是海圣的弟子,但是,没有说不能转投他人,在确定师生关系之前,提前搞定对方就可以了,到时候也不怕海圣提意见,写出刚刚那句诗的考生,绝对不是简单的人物,若是能够将他收入麾下的话,未来说不定能够起到比较大的帮助。

当然,这种事情,这些圣人并不会说出来,只会在心里面盘算,真若是说出来的话,反而就不太好了。

苏毅自然不清楚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他的思绪都在此次诗赋卷的诗词上面,苏毅写了上句之后,确实没有再继续写下一句,这是因为,苏毅觉得后面这句诗有比较大的歧义。

后面一句诗如此写道: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请你且登上那画有开国功臣的凌烟阁去看,又有哪一个书生曾被封为食邑万户的列侯?

原意并不是想要贬低书生。

而是想要投笔从戎,建功立业。

可是。

这句诗毕竟是有一些歧义的,若是被人抓住这一点不放,到时候,苏毅有口难辩。

所以为了避免这些麻烦。

苏毅决定,放弃这首诗。

虽然有些可惜,但若是能够摆脱各种麻烦的话,也算是一件好事。

苏毅微微沉吟着新诗。

随即他落笔写道:

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首句“寸寸河山寸寸金”饱含深情的赞美作国的大好河山,蕴涵着对大好河山的珍爱之情。

联想到现在人族领地被妖魔大面积侵占,无数人族同胞成为妖魔的奴隶,此种局面又怎不让人扼腕叹息,痛恨。

次句“侉离分裂力谁任”侉离,这里是分割的意思,意指人族领地被妖魔瓜分,面对着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受灾受难的人族,苏毅不禁仰天长问:什么人才能担当起救国于危难之中的重任。内心忧虑,溢于言表。

第三句“杜鹃再拜忧天泪”,杜鹃,传说中古代蜀国的国王望帝所化。望帝把帝位传给丛帝,丛帝后来有点腐化堕落,望帝便和民众一起前去劝说丛帝,丛帝以为望帝回来夺取皇位,就紧闭城门,望帝没有办法,但他誓死也要劝丛帝回头,最后化成一只杜鹃进入城里,对着丛帝苦苦哀哀的叫,直到啼出血来死去为止。丛帝也因此受到感动,变成了一个爱民如子的好皇帝。

据传说望帝始终在叫着这样的话“民为贵,民为贵”。这里是作者自比,表达了深切的忧国之情,表达了作者愿意为国家像杜鹃一样啼叫哀求,呼唤着国家栋梁之材,共同为国家出力。

最后一句“精卫无穷填海心”,精卫,古代传说中的神鸟,本是炎帝的女儿,因游东海淹死在那里,灵魂便化为精卫鸟,不停的衔来西山之木石,誓把东海填平。

后来用精卫填海这个典故作为力量虽然微弱,斗志却极坚强的象征。这句诗歌借精卫填海典故表达了自己,──同时也勉励天下读书人──要像精卫那样,为挽救人族的危亡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坚定决心。

160346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