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盐(2 / 2)

《管子》有云:“民予则喜,夺则怒,民情皆然。先王知其然,故见予之形,不见夺之理。”

春秋之时,管仲第一个将盐铁从私有转变为国有,实行盐铁专卖制度,开辟了税收之外的另一个庞大财政来源。

《史记》记载:“桓公既得管仲,与鲍叔、隰朋、高傒修齐国政,连五家之兵,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说。”

而齐桓公则通过砍柴煮盐,再借助于齐国商人在各诸侯国建立的庞大贸易网,实现了全天下人向齐国交税。

齐桓公由此称霸诸

(本章未完,请翻页)侯,没有盐带来的贸易系统提供财政支持,齐桓公哪有钱去组织多国维和部队、哪有钱年年开诸侯峰会、怎么维护周天下太平、又如何建立春秋国际新秩序呢?

春秋战国时代,又有多少国家因为没有这样的系统支持,惨遭齐国蹂躏,遭遇亡国之灾呢?

有了齐国的成功案例,诸国纷纷效仿,同样靠海的吴国也学去了,《汉书》记载:“吴煮东海之水为盐,以致富,国用饶足。”

西汉吴王刘濞继续在淮南煮盐,富可敌国,但是后来因为造反被汉景帝剿灭,算是古代版的萨.达.姆吧。

可以说,正是历朝历代的中央政府都掌控了盐,才有财力来维持一个庞大的中央集权的帝国系统。

薛琰最开始想要向太宗皇帝献的便是盐铁国家专有的策略,虽然从春秋战国时起,历朝历代的君王都会将盐铁之利国有化,但是到了前隋,也不知道隋文帝杨坚脑袋被门挤了,还是被驴给踢了,居然将盐铁国有,重新转化成了私有制。

到了大唐立国之后,依然没有收归国有的打算,太宗皇帝想要称为一代明君,圣君,他可以对着薛琰巧取豪夺,但是却不能对着百姓伸手,很显然,这个策略无法实现。

不过这也难不倒薛琰,盐铁经营私有化又如何?

只要朝廷能够掌握优质资源,进行高端垄断,就像薛琰现在垄断玻璃产业一样,到时候,纵然民间依旧可以参与盐铁经营,也会逐渐的被朝廷掌握的高端产品冲垮。

如今人们吃的大多都是井盐,矿盐,所谓的海盐与后世的海盐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名为“焚海煮盐”,事实上,人们从海里提取食盐,不过是从沿海的海泥当中取。

薛琰对于当下民间常用的食盐,站在一个现代人的角度来看,可谓感触颇深,食盐当中的杂质不但很多,而且味道也略微发苦,与后世的精盐相比,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的。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