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五仙岛,真武大帝谋划(1 / 2)

 ps:说实话,我已经没有动力去写这一本了,神情了好几次签约都没有过-_-!,哎,无奈地放弃了,不过我最后还是要感谢一下各位书友的支持,特别是月缈云烟,想名字不容易等几位,其他友情支持我就不多了,谢谢各位,放弃了这一本,我又重新神情了一个号开新书《我真是灯神》,都市轻松文,可能不合诸位书友的胃口,但我还是厚脸皮求一次收藏推荐,新书那什么已过,想必不会有今日的事情发生,毕竟太监太难受了,自己查了那么久的资料和费心思构思的新颖情节内容都废了,唉,不说了,求大家支持一下新书,谢谢了。

........

“呼~”

时间匆匆,百年晃眼即过,天地时机成熟,只见那七葫芦爆发出耀眼光华,红橙黄绿蓝靛紫,彷如雨后霓虹,绚丽多彩。

随后天地异象纷呈,瑞兽雀跃,仙鹤齐鸣,天花乱坠,朵朵金莲从地底冒出,无数瑞气从天际垂挂而下,仙音袭袭凭空出现,天地一片祥和,宝葫芦由此成熟,瓜熟蒂落。

在场等候的众人一见此景,哪能不明白取宝的时机已经到来,于是各自对视一眼,等待着第一位有缘人上前取宝。

三清当中,老子缓缓睁开眼眸,一拎青牛,青牛轻打响鼻,喷出两道白气,四足迈动,跃上宝葫芦跟前,老子伸手一捞,取走了那最先成熟的紫金色葫芦,淡淡道:“此葫芦与贫道有缘。”

言罢,青牛明了地转身回了三清之中,重新闭目养神,而后洪荒公认的老好人——红云老祖大笑几声,脚下一动,缩尺成寸,打落葫芦藤上紫红色葫芦,喜道:“这小葫芦很合我心意,我就取走这葫芦了。”

继红云之后,帝俊和东皇对视一眼,帝俊微微一笑,一甩帝袍袖子,未曾上前,空中犹如一只巨手抓住那紫白色葫芦拧了下来,他笑道:“这葫芦白的干净,正好送我爱人当礼物。”

女娲看了看帝俊一行人,迟疑片刻,终是拉拽霓裙,上前取了个紫青色的葫芦,微微摇头道:“小妹本欲取一观赏葫芦把玩,却未曾想好葫芦都被抢了先,面前只有这葫芦勉强入眼了。”

通天哈哈大笑几声,说道:“道友却是开玩笑了,这等宝物焉能做那观赏之物,若是如此当是浪费。”说罢,他股间一夹奎牛,奎牛晃了晃脑袋,四蹄撒开,窜到葫芦藤面前,摘下紫黄色的葫芦,使劲拍了拍,喜上眉头道:“这宝葫芦岂不是让我好安置两只麒麟。”

“此宝确实能让师弟你安置那两只畜生。”元始脸上浮起淡淡歧视,不理独自高兴的通天,一拍四不相的脑袋,四不相顷刻四足生烟,踢踏来到葫芦藤下,元始伸手一扯,扯下那紫黑色的葫芦,摸了摸,神情终是难免有些愉快。

叶铭冷眼看着众人取走了各自的宝葫芦,没有发表任何的意见,等到元始下来之后,他悠悠上前,却没有当即取走那剩余的紫绿色葫芦,而是手一抄,连泥带土,将整根葫芦藤拔起,捧在手心当中。

“道友机智如斯,令人佩服。”

叶铭此举令得在场众人眼睛一亮,有些懊恼刚才没有多想,通天则直性子地抚掌大笑,而女娲见到那被拔出的葫芦藤,心中一动,柳眉轻蹙,欲言又止。

“小妹。”伏羲站在女娲身旁,最为了解女娲的一举一动,看到女娲蹙眉,他轻碰女娲一下,低声道:“莫非那葫芦藤与你有缘?”

女娲抬头看了看伏羲,稍稍迷茫地摇摇头,柳眉皱地越发的紧,轻声道:“我也不知道,只是觉得这葫芦藤可能对我以后有帮助,至于有何帮助,我却是未曾算出。”

伏羲目光一闪,沉声道:“既是如此,你当拥有此葫芦藤,以待以后有用之时。”

女娲点点头,跨前一步,遥遥对叶铭作辑,道:“道友,这葫芦藤恐怕日后与我有些机缘,不知道友能否割爱,将葫芦藤让与我。”

叶铭眼睛微眯,面无表情,暗中细细思索利弊,这葫芦藤以后的结果,他自然知晓,在后世中,葫芦藤有各种名号,对于一般散修来说,他们将其称为葫芦藤,而对于人族来说,他们称呼其为造人鞭,对于妖族而言,他们更乐于将其称为缚妖索。

可以说,这葫芦藤是女娲标志性的灵宝之一,在将来,与那炼妖壶、招妖幡、照妖镜并称为妖族四大克星,其中葫芦藤、炼妖壶、招妖幡这三样便掌握在女娲手中,助她彻底巩固了妖族之主的地位,使得妖族之人莫敢不从。

叶铭稍稍沉吟,当机立断地回拒女娲道:“不瞒道友,这葫芦藤对贫道日后有莫大好处,恐怕相让不得,希望道友见谅。”

女娲一怔,回头望了望伏羲,见着伏羲皱眉,她心中苦涩,有这么多人在此,强力夺宝恐怕不行,一旦有所差错,极易引起一场大战。

叶铭拒绝了女娲,但是他也知道这葫芦藤对女娲确实有重大因果,于是他开口继续道:“不过若是道友以后有用到此葫芦藤之处,可前往东海博山岛寻贫道,贫道自会扫榻欢迎,并将灵宝双手奉上,助道友一臂之力。”

女娲眼睛一亮,露出笑意,点头道:“这般最好,到时候希望道友莫要嫌我麻烦。”

“不敢。”

叶铭摆了摆手。

解决了女娲的问题,这场分宝小宴算是完结,东皇等人纷纷告辞离去,叶铭和通天闲聊一阵后,老子元始打头离开,通天不得已和叶铭告辞,连忙跟上,而叶铭目送通天离去后,也摇摇头,扯出白云,端坐其上,悠悠往东海赶路。

......

归墟,玄武一族隐居的地方,在后世文学作品《汤问》中记载: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