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目标,福王(2 / 2)

明末汉魂 蒂梵儿 5069 字 2019-07-24

四门寨三个不同性质的编制单位中累计有1000多人活跃在洛阳到襄阳府之间的沿途主要内河码头、驿站和连接东西两地的县城要道。

自眼下为止,商路顺畅。

小安山向中阳所带领人手已经加入到灾民当中自风陵渡北上,小安山力量的加入释放出了沿途需要护卫灾民的镖行人员,所以洛阳到风陵渡沿线镖行力量相对充足。

真正取得突破性的是迁民。

运河沿线因为水患大量灾民聚集,赈灾粮不足,南下名额即将报满的口风已经散布而出,这让相当数量的准备沿河南下的灾民止步在了风陵渡一线,于此同时太行山南部怀庆府一线灾民开始北上,这是一个因素。再次就是琮记、秦园在宣传中充分发挥出了地理作用。南方富裕但对大量怀庆府、澄城、洛阳区域灾民而言遥远而陌生。榆林则不同,其实就是一地间隔。这种因素被利用起来的时候灾民也倾向北迁,还有因素就是四门寨最初的人才搜集计划导致的后续效果。

蒙古大营之战结束,文无忌等人南下,抵达陆家庄时人员一分为二,文无忌转道向京城而琮记人员按照墨社负责人白项列出的人员名单搜寻工匠,白项早年治理黄河水患,所授弟子多半都是本地大户子弟,仗义疏财,行善乐施,所有白项列出被搜寻到的人员北上便彻底扎根了下来。

都是一乡一地大户名人,琮记宣传动员时这部分家族也参与其中,说服力超出琮记,多半的家族支系也因灾情的蔓延开始北上,各种因素综合,秦园、琮记以及地方巡检司就北上人员的粗略统计数字已经超过15万,直追最先开始动员的南下人数,这还不包括途中加入无法统计的零散人员,按照各站点估计,年关之前数字将突破30万。

迁移工作的落实让文无忌极度欣慰,但人也有紧迫感。

按照趋势,即便朝廷发生变故,迁民措施被中止,南下民众是无法移动,但向北的迁移已经势不可挡,而灾情也会逐年扩大。

现今不是另外空间,有高效的行政体系和便利的交通运输以及先进的科技,水利工程自己做不了什么,朝廷基于财政困难的现实也不可能大范围的开展水利工程部署,红薯更不可能一年之内普及到整个中原。

四门寨发动,朱由检出头的这场赈灾从朝廷立场分析,少死数十万的同时将会有效的抵制民间起义的爆发,只要有一条活路和微博的希望,没有人会揭竿而起。也会激化起地方世家同朝堂之间的矛盾,会有新的势力崛起,会有人跌落下权利的巅峰。

而四门寨商业体系将会一发不可收拾的发展起来,但最为重要的是云内州、河西走廊一线要牢牢的掌控在手中,给灾民一个安稳发展农耕的生存环境。

灾情持续,未来一年之内将会有近百万民众进入前套、后套平原和河西走廊沿线,所以一旦在云内州方向同女真或者林丹汗爆发战争,四门寨就要刀锋见骨,寸土不让。

文无忌已经给四门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未来一年也是四门寨再一次突破势瓶颈的一年,更是朝堂权利更迭的一年。

所以文无忌紧迫感十足。

在洛阳的时候文无忌同时了解到赞章整编土默特部后直取包头,一个文无忌预料到的结果。

林丹汗败北重振旗鼓需要时间,女真向西扩充势力需要步步为营,四门寨利用了这个时间差所产生稍逊即逝机会。

闪烁着繁星的洛阳古都内文无忌思索了良久,遂即对向雁传达指令,所有沿线进入榆林的灾民抢时间直接向前套平原迁移。

冬季寒冷,但四门寨因为墨社土炉的推广及其矿业的开采有足够提供向民众取暖支撑冬季严寒的煤炭。

牛粪、羊粪搭配分发的煤炭,可以熬过冬季,开春便可以开垦农田抢种红薯。决策之后文无忌指令飞鸽传书四门寨,成子龙太玄骑主力拉出四门寨汇合向赞章。

这是一个审时度势的调整,文无忌不知道女真西伐,却是以林丹汗为假想敌,赞章夺取包头整编土默特部,林丹汗定然会接收到信息也不会无动于衷。

四门寨是打了数次漂亮的反击战,但不管是在女真还是林丹汗眼中都是弱势的一方,一旦感受到四门寨的意图和崛起,对方会毫不犹豫要么尝试收编要么武力绞杀,走出四门寨海阔天空,但也意味着要同各方枭雄挑明立场刀枪相见。

四门寨到包头东、西有千里之遥,而不管同女真还是林丹汗对敌,都需要骑兵快速机动作战,否则对方骑兵突击仅仅是对民众的杀掠都能造成无法承受的代价。

小安山吴兆学等人抵达,不管最终会不会加入四门寨,能肯定整军训练后必然会是一支强军,四门寨方圆百里为核心的战事以步军为主,太玄骑整编入喀喇部之战俘虏的蒙古骑兵后规模增加,保留一团兵力足够应对周边局势。

两方向安排指令下达,文无忌重心放在了洛阳城内福王身上。

富可帝国,父子两人都有相同的喜好,既然这样,就用一场神棍一样表演去完成这个看似不可能产生完美结果的计划。

繁星璀璨,半夜时间的思考,文无忌在传达出琮记严密监视朱常洵、朱由崧日常行踪的同时开始为自己的神棍计划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