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有朋自远方来(2)(2 / 2)

按照各自财力,想吃好的,就多给钱,手头拮据的,也能吃到热乎乎的饭食。

百姓们得了利,非常开心。

士子们能够有一个安静、舒适而且平和的抄录书简之所,也非常开心。

如是实在支付不起借宿和伙食费用的,也没有关系,有多个选择可以抉择。

其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这甲亭的地坪或者村中搭一个竹棚就可以了。

只是晚上有点惨,要被蚊虫咬成包。

其二,则是担任村中孩子的蒙师,教他们习字、写字。

据杨训所言,如今亭里已经有七八个义务免费教孩子启蒙读书的士子了。

基本上,整个亭中十四岁以下的孩子,每天晚上都会聚集在一起,分成几组,由这些授课教导。

让吕温和王进震惊的不是这些事情。

而是这些事情表面下隐藏的东西。

谁不知道,文人士大夫,自古就是自由散漫的呢?

想让这些人听话?

很难!

甚至可以说,难于上青天。

毕竟,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嘛……

或许,让一个文人听话简单,但让这百多个甚至更多的士子,乖乖听令,服从安排,还心甘情愿的去给亭里百姓的孩子启蒙,教他们识字。

这就……

至少,吕温知道,这是极难的。

尤其这张生之前并无什么名望,在地方上也缺乏足够的声望。

“他到底是怎么办到的呢?”吕温在心里想着。

但有一个事情可以确定这张生一定慑服了所有来到甲亭的士子。

错非如此,这甲亭怎么会如此有序?如此井然?

你得知道,当世的文人士大夫,一旦凑堆在一起,不是喝酒便是辩论。

酒喝多了,难免起冲突,甚至当场拔剑而起,白刀子进,红刀子出。

辩论就更可怕了。

被人架到墙脚,怒(www.ibxx.com)羞成怒(www.ibxx.com),当场决斗,乃是当世常有之事。

但从那杨训的话里面,却从未提过,这甲亭曾经发生以上两种事情。

似乎,从一开始,此地的秩序便相当安定。

王进却是高兴的很。

这甲亭的事情,可比他在家里有趣多了。

恰在此时,不知道是谁喊了一声:“张生开讲啦……”

哗啦啦的一声,家家户户的门户都打开了。

数十名士子,手忙脚乱的拿着书简争先恐后的出门,杨训甚至都顾不得与吕温交谈了,他捧起自己的书就疾步而走,一边走还一边道:“两位,吾得赶紧去抢个位子,若去得晚了,就没有好位子,不好对张生当面请益拉……”

“嗯?”吕温愣住了。

张子重要开讲?

嗯,他能写出春秋二十八义,确实有这个资格开讲。

只是……你们跑的这么快,这么积极,这张子重的讲课,真的那么重要?那么有趣?那么让你们重视吗?

吕温记得很清楚,便是他父亲当年在家乡开讲之日,地方士子,恐怕也没有眼前这些士子积极吧?

恐怕也就唯有当年董子在世之日,在茂陵开讲之时,那些前去旁听的士子,能有这样的态度和这样热忱的急迫心理了……

可是,那张子重今年才几岁?

恐怕,不足二十?

难道……他又写出了什么可以比肩春秋二十八义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