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 回忆(2 / 2)

平心而论,皇帝自认对给他生儿育女的每个妃嫔都有感情,可是你要说他对具体哪一个特别有感情,大大超越对其他人,皇帝又觉得没这必要。

就以他的两任皇后为例,虽说第一位洪皇后是他嫡亲表妹,小时候玩在一起,长大了依母后意思迎娶为王妃,也是不想引起父皇的反感,毕竟洪家没什么权势。

那会儿在潜邸,刚好是兄弟几个斗得最厉害的时候,作为皇长子,皇帝自然希望洪王妃能生出第一位皇孙,这样的话,长子长孙的名分便都占全了,朝中那些看重名分的大臣也会站到自己这边来。

可惜洪王妃倒是很快就怀孕了,但却生了个长公主,就为这,皇帝当时心里其实是很有意见的。毕竟,在洪王妃怀孕之初,皇帝就想停了几位侧妃的避子汤,一个肚子没胜算嘛,但当时在宫里的母后却坚决不允许,说嫡孙才有分量,而且正妃侧妃同时怀孕,做得太明显了,让人觉得太过注重子嗣。

皇帝知道,这里面其实还有一层意思:洪王妃作为母后的嫡亲侄女,母后在尽自己最大能力帮她争取利益、稳固位置。可惜表妹她自己不争气,只生了个女儿。

所以洪王妃之后年纪轻轻就得病过世,哪怕母后哀痛至极,那会儿他已经登基为帝,正踌躇满志地打算消除异己、大展宏图,也并没觉得有多伤心,毕竟作为元后,洪皇后之后再无所出,也是不争的事实。倒是对给他生了长子和次子的徐妃和刘妃,皇帝心里很是满意。

夺嫡之路惊心动魄不说,当中坎坷之心路,实不足为外人道。而恰在最低谷的时候,两位侧妃先后怀孕,这也给他大大抵消了长女出生的沮丧,并重新燃起了希望的斗志。

之后两妃争气,先后生了儿子,而且因为刚好在年关,两个孙子前后脚出生,虽说不再有皇长孙的荣光,但也很是让父皇龙颜大悦。

所以那两年,因为两个儿子出生时间很是接近,俨然跟双生子一般,皇帝就有意无意地带着他们去见父皇,反倒是已经会走路说话的嫡长女,皇帝侧着头想了一下,又悄悄地看了下旁边已经嫁人生女的如今的长公主,似乎对她的小时候并没有什么印象。

再看一眼在刷羊肉空隙逗弄阿桃的三公主,同样的,皇帝发现自己对这第二位皇后生的嫡次女小时候也没什么印象。

于是皇帝认真地开始回想他的第二位皇后,三公主的亲生母亲杨皇后。

那会儿,他已经坐稳了皇位,于是各位自认有从龙之功的大臣,已经站稳了脚跟的各路大臣,都开始想着后续的发展,朝中暗流涌动。

不约而同的,大家都想到了已经空悬多年的后位。几位生了皇子的妃嫔娘家,自然都是努着劲地四处活动拉拢,有打皇长子牌的,有打聪明伶俐牌的,这一点,他跟母后也心知肚明,当年的自己,也是如此一路上来的。

好笑的还有刘妃,虽说只隔了几天,但长幼有序,明摆着的事,结果刘妃也不知算脑子灵光还是不灵光,竟然还放出了一个她先怀上的风声,意思是二皇子其实才是名副其实的皇长子。

所以他和母后商量来商量去,决定还是再迎娶一位皇后,以平衡朝中各方势力,同时也熄了后宫里各位妃子蠢蠢欲动的心,哪怕是暂时的。

至于新皇后,权衡来妥协去的,最终还是定了一位清流出身的杨家小姐。

这位杨小姐,祖父状元出身,才识渊博,曾当过先皇的帝师,以太傅加封太子太保致仕,在士林中的威望,比现在的张妃父亲有过之而无不及。杨小姐的父亲为官清正,也从不站位,而且家风颇好,杨小姐只有一位兄长,进士出身,兄妹俩都是嫡出。

杨小姐长得很美,而且据说自幼年起就由已经致仕的祖父亲自给她和兄长两人启蒙教导,才学见识都很是不凡。

这样一位人选,有家世无背景,人品才貌都无可挑剔,于是朝中各方势力也终于妥协低了头。

令人惊讶的是,杨家人当时却不是很愿意,那位前帝师,还亲自带着儿子进宫请罪,自言孙女才貌有限,惶恐德不配位。

当然,这也由不得他们不同意,为此,太后也亲自出面劝说了一番。一朝册封为后,那一段时间,皇帝回想了一下,他还是挺,嗯,那什么,春风得意的。

毕竟,那会儿他也已经而立之年了,面对着如花之年的娇妻,还是很有当新郎倌的感觉的,大婚后又欣喜地发现,这位前帝师教导出来的皇后,确实才学过人,谈吐不凡,所以新婚燕尔,难免很是郎情妾意,厮守的时间就多了一点。有一段时间,甚至连某位不识相的年轻御史,还莽撞地上奏,批他因为宠爱皇后而荒疏朝政。

皇帝还记得自己当时的幽默反击,督促这位还打着光棍的御史早日成家,让他先“修身齐家”再说。果然,那位在皇帝帮助下顺利成婚的御史,后来还特意进宫谢了恩呢,一脸开窍的欣喜表情。

可惜,也不知怎的,跟杨皇后的美好生活,也就持续了没多久,后来,杨皇后有了身子,孕中很是折腾,自然,他去皇后宫里的次数就少了,再后来…

皇帝看着在奋力摇着烤架的三公主,努力地回忆着,当时杨皇后,为什么就那么突然地早逝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