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河北多名士(1 / 2)

 汉光和七年,是汉室由盛转衰的一年,以至于汉室消亡。

这一年,年初,太平道掀起黄巾起义,喊出口号“黄天当立”,仅仅这一次起义实际上并未曾撼动汉室的统治,黄巾道虽然绵延日久,张燕的黑山黄巾和管亥的青州黄巾甚至延续到了数十年后。

不过太平道的主干力量,却是半年就被消灭,张燕和管亥两人的黄巾,说是黄巾,其实就是黄巾难民,虽然还打着黄巾的旗号,但是只能算得上两支较大的匪寇。

黄巾道这次起义,损失最大的当属汉室,获利最大的则是各州的世家豪强,基本上都是实力倍增,甚至数倍、十倍!

因为黄巾,世家豪强获得的隐户、奴仆无数,比如后来的几位诸侯,基本上一举旗,立刻就是数千青壮汇聚成军,这些人是慕名而来的吗?还不都是自己家的仆役、佃户。

而北方的冀、幽、并、青几州世家早就不满足于力量的弱小,他们甚至在黄巾之乱没开始前,就已经暗中联合,准备掀动一场大乱,黄巾则是间接的帮他们扩充了实力。

而杨伊在年初镇居涿郡,改称燕国,并吞周围郡国部分县乡,短短几个月间,先灭中山甄氏这一个串联的关键豪商,然后驱除剿灭临近各郡国盗匪,冀北一带治安大为好转。

接下来对外南拒黄巾,北平东胡;对内安抚难民,压服豪强,这不到一年的时间,做下的事,已经让北地世家豪强为之惶恐和眼热。

惶恐的是,之前做下的事并不是了无痕迹的,基本上动乱都是已经准备的差不多了,处在随时发动的状态,这是灭门的罪名;眼热的是,燕国夺下中山甄氏的工匠之后,短短几个月间,就做下了偌大的产业,盐、铁、书等等,各州士族千金购得燕国的种种书卷,各州游侠儿以佩戴燕国所产之剑为贵,各州黎民对燕国之盐翘首以盼。

不单单是这几样产业,对于此时的士族来说,人口的流失才是最让他们痛心,此时土地到处都有,人均百亩是最基本的,而土地兼并在这时实际上是人口兼并。

燕国把基层建立到了各个坞堡之中,燕国有着新型的材料,烧制青砖,以石灰制作砂浆,工匠研制各种工具,短短时间,坞堡就遍布各地。

不同于以前的坞堡,燕国的坞堡更像是一座小城,棱堡结构的小城,每座堡居民五百户左右,实行屯田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足以防御小股贼害,对宗族、世家危害十分巨大。

因此,也引起了反弹,在杨伊收归冀北各郡国的兵权,基本已经有了成效的时候,黄巾竟然不来侵扰,反而送来的大批难民,眼看杨伊下一步就是把这些难民输送到幽州各郡国,在幽州各郡国建立坞堡制了,士族豪强也顾不得了,要发动之前准备已久的动乱,意图挽回局面。

当然,也有有识之士不愿意同流合污,军中比如公孙瓒等人,杨伊直接把这些人遣到了塞外,不让他们左右为难,当然也有防备之意。

如今最起码燕国、中山国、渤海郡的北部边境已经连成了一线,坞堡控守各处要地,南面做的倒是不多,实在是时间太短,不过南面百万黄巾,世家的力量基本都被摧毁的差不多了,只需要担心并州方向和幽州方向的乱军。

审配是代表那些不愿意掀动动乱的一方来的,如今各个世家内部也是有着不同的声音,这种情况下,一些聪明的就做出了分割。

“我们希望融入殿下辖制的体系中,非像是现在这样格格不入,身处治下,但是却又不像是治下之民,用一些牺牲能换来家族的崛起,我们世家从来不在意牺牲,包括现在的我在内。”

陈曦和郭嘉相视一眼,他们也知道审配所说的有不实的地方,毕竟按照现在初步商谈的结果,这些士族豪强一同掀起的叛逆也不是说说的,他们也不无成功的可能,各方齐使力的情况下,里应外合之下最起码是能增加实力,若是没有杨伊,历史线未曾变动的情况下,世家的确是牵动了之后千年的历史动向,成为这千年的主导力量。

从世家走向门阀,影响了以后千年之间所有王朝的兴衰变动,曹魏篡汉、代魏立晋、衣冠南渡、南北朝数百年的分裂、隋杨、李唐、武周等等,期间,五姓七家、关陇门阀,在历史长河中,都留下了不少的笔墨。

直到科举成熟之后,新的阶级成为了下一个千年的历史主导者。

若是世家为了国家和民族去牺牲性命的话,世家福泽延绵不绝绝对是应该的,不过,世家终究不可能这么去做,为了家族的延续可以赌上性命,但是对于国却不怎么上心,拥有着美德,可惜却用于谋求私利。

“好,这件事我们会汇报给殿下,由殿下决意,不过应该没有问题。”陈曦此时点了点头,世家这是用命在赌殿看在他们的牺牲上,给于他们一条生路。

“审正南在此谢过。”这一次审配完完全全是以一个士族身份对着陈曦和郭嘉两人一礼。

“值得吗?”郭嘉此时稍微苦笑着说道,“他们明知道是条死路为什么还要去做。”

“既能达成家族的目的,又能顺了自己的心愿,甚至还有一丝翻盘的希望,性命有什么可惜的,多少次绝境世家能保全下来不就是靠着这种牺牲。”审配平静无比的声音这一刻流露出太多的欣慰。

郭嘉有些明了,无话可说,世家的信念他能理解,而且也确实是很令他震撼。

可惜世家的牺牲只是为了家族,只记家族之德,而忘国家之恩,如此也难怪殿下时钟看不上世家的力量了,没有丝毫妥协,定要将世家扫除在长公主府的统治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