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惊闻噩讯纷纷来(一)(2 / 2)

转身一想,又叹气说道“难!恐怕武关也皆被占了,这几日也有探马派往那边,却无回信,我却是忽视了!”

说着,奔往大营,将如今局势分析和司马炎说出,看着标记上的地图,司马炎也是冷汗俱出,竟然已经离四面楚歌只有一步之遥了。

北有渭水、黄河阻隔,东有潼关之险,南有武关道和秦岭天险,西有汉军十万大军压来,他们这败军之兵,虽然还有六万可战之兵,可如今已经像是猛兽嘴边的食物,只差一口吞下了!

司马昭被扶着,披着一身锦绣衣袍站在廊前眺望远处,看着黄昏的天色,这都城已有处处炊烟弥漫。

数十年前,这洛都曾被一朝焚毁,不过这数十年过去,昔日的伤痕已经被抚平,又成了天下盛景。

驻望渐淡的烟柱目光,司马昭长久之后,方才一叹“彼有能人,非轻易可图。”

身后轻微脚步声传来,一个温柔的声音宽慰着“夫君不必忧虑,羊叔子精熟兵法,自能守御国门。”

是司马昭的妻子王元姬,司马氏能奋起夺魏,姻亲的辅助也是至关重要的。

王元姬出生于东海王氏,她的祖父王朗、父亲王肃皆是著名的经学大家,王朗曾任曹魏司徒,封兰陵侯,王肃曾任曹魏中领军,袭封兰陵侯。

王元姬八岁时,就能诵读《诗经》、《论语》,尤其精通丧服礼仪;只要是有文义的,看了一遍,一定能记在心中。

王元姬九岁时,遇到母亲羊氏生病,她不离左右地侍奉母亲,很长时间衣不解带。

常在没有听到父母的吩咐时就已经顺承其意去做事了,举止行为适当,因此父母让她管理家事,她总是处理得合情合理。

祖父王朗非常喜爱她,说“使我们家兴盛起来的,一定是这个女孩,可惜她不是男子!”

太和二年,王元姬十二岁时,王朗去世,王元姬非常哀伤、痛哭流涕,发自内心,父亲王肃更加珍惜重视她。

太和五年,十五岁的王元姬嫁给了司马懿的次子司马昭,婚后育有司马炎、司马定国、司马攸、司马兆、司马广德。

对于世家来说,能生就是一个最好的品德了,而且王元姬对公婆竭尽妇道,谦虚谨慎,自我控制的对待其他人,使得妻妾之间井然有序。

这自然就是司马昭的贤内助了,胜过无数世家女子了。

司马昭被扶着转身回堂中,王元姬轻步相随,就见司马昭颓然坐在屏风前,说着“嫂子之前来信,怨我疏远桃符,并说若拔桃符重用,何愁如今天下不宁?”

王元姬跪坐在一边,为司马昭斟酌参汤递上“嫂嫂是希冀炎儿攸儿兄友弟恭,乃爱护之情。”

她说的嫂嫂就是司马师之妻羊徽瑜,羊徽瑜是司马师第三任妻子,出身泰山羊氏,她祖父是南阳太守羊续,父亲是上党太守羊衜;其母为名士蔡邕之女、蔡文姬的姐妹。烈火书吧

羊徽瑜聪慧贤德,嫁给司马师后未有子女,以司马师之弟司马昭的次子司马攸为继子,司马师死后,司马攸侍奉羊徽瑜非常孝顺。

而且论规矩来说,这晋王之位,应该是传给司马攸的,如今却被司马昭传给司马炎,羊徽瑜自然不满了。

司马昭拒绝了苦涩的参汤,王元姬也就放在边上,不在意的说着“兄长当年的羽翼已散,不妨就顺了嫂嫂的意?”

司马攸本人也很得上下欢心,司马昭也很喜欢,不过他还是不能立司马攸,因为司马攸没有司马炎的儿子多,司马攸娶的是贾充之女为妻,而司马炎娶得是弘农杨氏的女子。

摇了摇头,司马昭垂眉看着身边女侍正在摇着的团扇,看的却是上面的字画“多听人说刘伊诗书一绝……”

王元姬将其他要说的话吞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