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故事之后是事故(2 / 2)

话外之意很明显,这马屁拍得太过头了,他二十出头的人怎么可能啥都懂。

陈锦讲了自己的故事。

这些倒是苏长青教她的,想要记者印象深刻,观众、读者能够留下印象,得讲出自己的故事。

二十年后这是烂招,被各种选秀节目的选手用臭了,但现在还是一招鲜。

陈锦从她家世代在江南织造当差说起,谈了对长辈的记忆以及自己的童年,重点当然是如何学习传统制衣技艺,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具体细节经过了苏长青艺术加工,道来娓娓动听十分感人。

最后说到了北漂之路,如何四处求职皆碰壁,如何在潘家园替人缝补古董衣物,而设计的古风服装摆摊无人问津。

最终谈到经胡笳引荐得到苏长青赏识,当即签约四维,之后就加盟了《公主的决断》和《模特队》剧组,而且设计理念也是在这段工作期间渐渐成型。

“苏导的美学眼光超越时代,我不但得到直接的艺术指导,在他身边耳濡目染也受益匪浅,京歌的诞生离不开他的智慧指引。”

最后这句马屁不是苏长青教的,又是陈锦即兴发挥。

这个故事很精彩,记者们很喜欢,洋洋洒洒写出来总编肯定也喜欢,篇幅上就比较好交差。

这场发布会相当成功,京歌经营团队顺势又在上杭广深搞了几场表演,都得到了当地媒体的关注支持。

不过攻击性的文章也出现了。

首先是有媒体扒皮了四维和天演的关系,指出两个工作室是去年突然分开的,背后却都由苏长青操刀创作,票房收益两本账,有逃税避税嫌疑。

这个揭发很严重,两个工作室之间的确有大量资金往来。

还有媒体攻击苏长青并非正经的艺术家,其实是个披着艺术家外衣的商人,四维在开拍《模特队》之前就已经布局时尚业,拍这个电影完全是夹带私货,为自己的品牌做宣传。

而且所获的奖项权威性远不如威尼斯金狮、戛纳金棕榈和柏林金熊,却都被苏长青炒作变现,用于推广京歌。

尤其是这次洛杉矶的服装设计奖项,被转移用于京歌品牌发布会,《模特队》众明星悉数到场助威,卖力程度甚至超过电影首映式。

这是一个艺术家该做的事吗?

如此移花接木商业炒作还有基本的艺术底线吗?

苏长青明白这些都不是空穴来风,一般记者未必能注意到这些,不经点拨写不出来。

冷箭一支支射来,久未露面的西门樱打来电话约吃饭,席间问了个问题:“《模特队》上映时风平浪静,为什么时隔半月却闹出许多事,苏导明白问题关键了吗?”

苏长青心里当然明白同行倾轧,可西门樱约吃饭必有目的,干脆反问:“你认为是这么回事?”

“《模特队》小成本投入,是行业协会投资,题材小众,获奖后又得到相关部委嘉奖,票房差强人意,不能也没必要成为靶子。”

苏长青点点头:“可二次炒作就让有些人受不了了。”

“一部小成本小众片子拿了奖,同行一开始是相轻的,觉得没啥了不起,”西门樱凑近了眯起眼睛:“原本别人,包括我在内都不太了解你背后的布局,现在完全曝光了,一颗有野心的新星这一刻才被真正发现,当然攻击如潮而来。”

陈锦讲出了自己的故事,苏长青的故事也随之泄露,于是事故也随之而来。

“你得非常小心,不然我们都会被拖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