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五十一章 大杀器(2 / 2)

这个时候的红衣大炮,三千斤以上射程轻轻松松达到七八里之外,甚至史料记载,最长时候甚至能够达到十里之外。</p>

红夷大炮铸造精良,威力不凡。相对于中国的传统火器,从红夷炮铸造所遵循的“模数”、施放时的“炮表”化、辅助设施的配备、炮弹的多样化、射程的远近(射程可达2-4公里不等)、爆炸力的高强度中可看出,其威力着实惊人。但它的局限性也不小,如长于攻城,拙于野战,更别提守城了。装填发射的速率不高。且炮体笨重,无法迅速转移阵地,故在野战时,多只能在开战之先就定点轰击,当对方情势发生逆转,则往往无法机动反应。</p>

在多年与大明争夺辽东的战争中,满清鞑子是吃够了红夷大炮的苦头。甚至连老野猪皮努尔哈赤都是被红夷大炮给击伤而挂了的。</p>

早期的满洲鞑子并不是顽固保守,冥顽不化的。在吃够了苦头之后,皇太极命汉八旗诸头领率所部炮匠到锦州铸神威大将军炮,1643年又派人赴锦州督造红夷炮,像这样一批批地遣官造炮,说明当时的锦州已成为清军火器的制造基地。甚至现在有人认为清人当时所铸成的35门铁心铜体的“神威大将军”火炮,其品质已达世界最高水平。</p>

在清军入关之后,鞑子之所以能够所向披靡,一路攻城拔寨,几乎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主要依靠的就是红夷大炮的巨大威力。就连天下雄关的潼关也在红衣大炮面前快速的沦陷了。因此,鞑子曾扬言:将炮一百位摆作一派,凭它哪个城池,怎么当得起三四日狠攻?</p>

就连当时的大明朝请的洋人火炮专家汤若望都震惊不已。以前是大明有大炮,鞑子没有,都是败多胜少。现在人家不仅有了,而且质量还不比我们差,数量还比我们多,这日子就更没法过了。</p>

这次清军南下,自然也是携带了许多红衣大炮的。但是基本上还没来的及发威的时候就被萧毅给劫了。但是后来多尔衮又从北方给洪承畴运送了一批火炮用来守城。洪承畴当年在守松山的时候对火炮的运用已经很是娴熟。当时明军对付清军攻城的典型做法就是用远射程的红衣大炮装上开花弹,用来猛轰被诱入大炮射程中的鞑子骑兵,给他们密集的队形造成重大伤亡。</p>

这一次守淮安,洪承畴自然也会故技重施。在他看来,只要定北军敢攻城,必然是排成密集的阵型进攻。远处的话用红衣大炮轰,中距离还有一些小号的火炮,近距离的话还有弓箭火铳等来杀敌。定北军兵力太少,根本承担不起这样大的伤亡。说不得在伤亡惨重之下就会撤军。</p>

洪承畴知道这一点,萧毅也同样更明白这一点。所以这次攻城他根本就没有打算用人海战术强攻。作为一个新时代的穿越者,用人海战术这种落后的攻城方式是可耻的。而做好的办法就是用大炮对大炮,用洪承畴最擅长的方法打败他。城外的猛攻集合城内的策反,在萧毅的眼中,淮安陷落只是个时间问题。在领地富余的后勤供给下,萧毅并没有任何的后顾之忧。所以,他需要的就是等待,等待陈于阶的改良完成后及时的将大炮运到前线来。</p>

扬州城郊一处被鞑子祸害过的村子里,已经年过半百的陈于阶伸手抹了一把脸上的汗水,紧张的望着远处。他的身后跟着数百名工匠,也都是一脸紧张的看着远处。在他们不远处,则是负责警戒的一千名士兵。</p>

终于,远处响起了急促的马蹄声,一个黑点由远及近,快速的向这边冲来。黑点越来越大,已经可以看清那是一名骑在马上的士兵。</p>

士兵浑身都已经被汗水打湿,策马狂飙疾奔到陈于阶面前翻身下马气喘吁吁的禀报道: “陈大人,小的仔细查看过了,炮弹首次落地射程十五里,落地后又向前翻滚了近一里地。距离目标偏差了约有一百多步。”</p>

陈于阶闻言脸上稍微露出了些喜色道:“这次试射还不错,老夫可以跟秦国光交差了!”</p>

身后的众位匠人听了他的话也是一个个面带欣喜,就差欢呼起来了。这位一向要求严格的陈大人能说出这样的话,那说明这次真的比较满意。陈大人满意了,想必国公爷也会满意的。</p>

国公爷可是事先说了,如果这次改良成功大炮后每个人重重有赏,功劳大的甚至还能当官。所以,这次这些匠人都迸发出了无比的热情,跟着陈于阶不辞辛苦的改良大炮,想尽各种办法给炮管刻上了膛线,不断的试射,不断的改进,终于算是成功了。</p>

陈于阶转身对身后的一名校尉说道:“小将军,可以给国公爷报喜了。”(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