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果园(2 / 2)

李德财的28加重永久自行车是七三年买的,出门和载人为主,载货为辅,外出开会和走亲访友不可或缺,极为金贵。

车子搽的倍儿亮,三角大梁马玉仁用紫红色大绒布做套紧紧包裹,铃铛轻轻一按发出悦耳的声响。

八点整,父子俩出发了,等父亲上车骑稳,李之重一跃而上,不到十分钟,果园到了。

果园位于村北县道路西五十米处,一些大人们已经开始忙碌了,有三四十个大小不等的孩子逡巡于果园旁,等待时机。

今天的安防也加强了,保卫会成员全部出动,防止红了眼的孩子哄抢,大人是绝对不敢的,能让你一根麻绳,黑屋过夜。

望着满眼的夏果子和海红果(海棠),李之重有些纳闷。

“爹,为啥不种点儿别的品种,比如杏、梨、苹果和葡萄等。”李之重问过父亲。

“当年其实都试过,都没成活,单单夏果子和海红果活了下来,长势也一般,聊胜于无。”父亲说。

“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李之重又问。

“其他水果没有成活的原因一是碱性大,二是表土层四十公分以下全是白干土,深根植物很难存活,换土工程量太大,就不了了之了。”李德财又说。

夏果子和海红果树形和叶片很相像,应该是近亲。夏果子大小和人参果差不多,成熟后表皮发黄带红,甜脆微酸,每年九月中旬开始采收。

海红果略小,和夏果子一并采收,其实海红果树上挂霜后采收其实是最好的,没人讲究那么多,红了就行,放的时间越长,损耗越大。

海红果没经霜酸大于甜,最好是冻后入水浸渍出冰后享用,软糯酸甜,冬日里别有风味儿。

今天采收果子的有三四十人,从西往东拉网式采收,按照往年需要两天时间来完成。

有人在树上摘,有人在地下用棍子打,还有人在地下捡,然后把果子按照品种不同分堆起来,最后装袋过磅。

不时有人尖叫着跑了起来,那是不小心打了马蜂窝,不一会儿,就有四五个脸上中枪的,脸部迅速肿了起来,还发光,被蛰了眼皮或下眼睑的更有喜感,眼睛成了一道缝儿。

被蛰没人当回事儿,该干嘛干嘛,挡不住采收的喜悦,毕竟除了记工管吃还每人每天能分十斤果子,没点儿关系的,连被蛰都没机会。

李之重在果园里穿梭,专挑一些红透的果形大的夏果子,前世他就特别爱吃夏果子,喜欢那个微酸脆甜的味道,但不宜吃太多,牙会酸倒的。

母亲给他准备了一个能装十斤左右的大号书包,斜跨在肩上,李之重真正装的最多的是冰果,产量少气味好,至于别的果子,估计晚上会有人送去的,而且量不会小。

和李之重一样入园的只有大队会计的小儿子,其他人无权领孩子进来。

“二拴,二拴,”园外一些熟悉的同学和邻居小孩,远远儿的谄媚的笑着喊道,李之重知道咋回事儿。

李之重摘下帽子,从果子大堆上装满,绕开保卫会的人(其实人家懒得管),走到园边上给大家分发,送了六七帽子。

“差不多了,你这样越引越多,不给谁还得罪人。”保卫会的一个老汉过来说。

李之重从善如流,告诉那些没吃到的,说保卫会警告他不许再送了,孩子们悻悻地散去了,换个地方再找机会。

三宝得到消息有些晚,九点才到,李之重很高兴,把他拉到园里,开始三宝有些不敢,见保卫会没管他,胆子也就大了起来。

三宝的到来,给李之重带来了惊喜,收获了两个拳头大的满桶蜜的蜂窝,代价是一人挨了一针(蜂针),而且都在脸上,肿的像两个年画福娃。

又玩了一会儿,李之重有些累了,想回去,三宝也吃的差不多了,衣服口袋塞的满满的,李之重看见父亲和会计在果堆旁站着聊天,走了过去。

“忙的了,郭叔叔。”李之重问候道。

“二拴,”会计点了点头说,算是回应。

“老李,你这个儿子挺懂事,省的问候人,家教不错。”郭会计说。

“哪有你说的那么好,你那个小子也不错,刚还问候我了。”父亲玩笑道。

“又骂你了哇!”会计笑着说。

郭会计有个傻儿子,见人就会说一句“灰你麻痹”,那也是和你认识才会有的行为,不认识都懒得理你。

李之重问了父亲时间,李德财看了看表,快十一点了,这块儿上海表虽说用了十来年了,走字儿还是很准。

李之重和父亲说要回去了,和郭会计打了一个招呼,就和三宝走出了果园,书包李之重没背,担心遇上大孩子截道,委托父亲中午带回来。

不出李之重所料,当晚,看果园的铁狗老汉用驴车拉来两大毛口袋果子。

李德财把果子倒在了放杂物大屋的一个大瓮里,满满的一瓮还多,够孩子们吃一段时间了。

李之重想的晒一些果干,要不不等吃完就坏掉了,还可以试试罐头的做法,给大家露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