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春种秋收(一)(2 / 2)

在犁箭中上部挖孔槽,用犁评(木楔)固定来调节深浅。

木犁后端竖起弯曲的木柄(犁梢)可以供人手扶,掌握方向。

根据翻土深度及土壤结构,选择单马或双马(牛)来牵引,缰绳固定在犁辕前端。

耙地就是用耙进行的一种表土耕作,通常在犁耕后、播种前或早春保墒时进行。

具有疏松土壤、保蓄水分、提高土温等作用。

耙呈长方形木质结构,由长约一米八宽约四十公分的榆木板框架组成。

木板宽七八公分,厚约三公分。

木板上以四五公分等距插铁齿,铁齿伸出木板下面四五公分呈瘪锥状。

耙中部上面竖向钉两块儿木板,间距约四十公分,起稳定结构和方便人站立的作用。

人站立外侧耙板侧向固定几个铁质圆环,用来系缰绳连接牛马。

耙地可选择单马或双马(牛)来牵引,耙地人站在耙上,通过缰绳来控制方向。

口肯板升种草麦和油菜籽有两个原因,首先二者有早熟的习性。

第二就是充分利用西海子着个季节性湖泊。

西海子枯水期除了湖心有水外,周围都可以耕种。

草麦(青稞)是用耧种的,耧,木制播种农具,三人一马配合操作。

前边一人牵引马或牛把持方向匀速前行,后边一人扶耧同时摇动,频率代表下种密度。

再有就是一个帮耧的,负责添加种子。

耧种可同时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

摇耧是个技术活儿,一般都是四五十岁年富力强有经验的农民担当,李德财就是个中好手。

木耧由耧杆、耧斗、耧腿三大板块组成。

耧杆很长,是套牲口的地方。

在耧杆前拴上条搭子,在后面连接耧腿的地方拴上套,就能工作了。

耧斗在耧身中央,坐在耧腿上面,呈漏斗状。

上面大多呈正六角形,不是很大,斗子里也就能装十斤种子的样子。

耧斗背面底部开着一个小孔,孔上有插销。

可以通过调节插销的高度来控制种子的下滑速度。

在小孔上面拴着一根线,线上系着一个螺丝母。

用来在耩地时通过晃动来把种子均匀地分流到不同的耧腿里。

耧腿与地面呈四十五度夹角,上半截是空管,最下面是三角状的铁耧脚。

脚板中央开着口子,种子从耧斗下来经过那段曲径就在耧脚脚板中央深播到地下。

整个耧布局简洁严谨,司职清晰,凝结着先民的智慧和创造。

耧按照种植作物不同,分为两种。

三条腿的是用来种麦黍类的,每个腿之间大约十公分,叫小耧。

两条腿的腿距二十公分左右,用来种玉米和高粱等,叫大耧。

木耧有一定技术含量,作为外行我们不会很懂。

但技术的传承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顺利,俗语讲“教会了徒弟,饿死师傅。”

口肯板升就有一对郄姓木匠父子,也是师徒,子承父业是传统。

老头即将咽气的时候,才把耧里面的一项绝技传给了儿子。

可见早先匠人对技艺的看重和守护,也饱含了穷苦匠人对老有所养深深地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