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捷报频传(1 / 2)

 长安城,秦宫

距离大秦的第一个春节已经过去了将近二十天,但是整个城市的人似乎还沉浸在烟火大会的兴奋中。

虽然在未来那只是一场村级烟火秀,但是却让大秦的子民们大开眼界,随之而来的就是百姓对秦政一直宣传的新学和改革的兴趣。

即便秦政深处宫中也能感受到这种变化,因为他有一群小“探子”几乎天天来给他汇报,哪怕没有任何报酬夜乐此不疲。

这不刚刚批改完紧要奏折休息一下的秦政又开始跟孩子们聊天了。

“父王,市面上多了好多新奇的东西,有宣纸又瓷器还有玻璃……比以前的东西好用多了,而且好看城里好像人人都在用呢!”胡亥一脸兴奋到。

其实这些都是匠作少府现搞出来的,然后秦政又批准流入市场的,甚至一些不太重要的行业他还想推广私营。

不过秦政听了胡亥的话还是有些吃惊的,他也没想到这些东西一经推出就这么受欢迎,而且他更没料到少府的产能居然能供应这么多人?

胡亥没有发现秦政表情的变化还在不停的说:“对了,父王,田丘还说东市多了很多小吃,有的他连宮里都没有见过呢!”

“哦?”秦政一听稍稍惊讶,随即就释然了,其他器具的制造使用还有些限制,但食物是真的没有。

自从他让人在几个市场设立了公用畜力磨坊,上至两千石大官下至稍有余粮的长安小市民,都热衷于研磨各种主食,用来制作新食物。

在劳动人民的智慧下,各种稀奇古怪但又别有一番风味的美食入井喷般出现。

甚至不少连秦政这个未来人都没见过,几个孩子的心被轻易“攻陷”也再正常不过了。

秦政摸了摸胡亥的头道:“等王离将军北方的捷报传来,朕一定带你们几个微服私访,去市场上吃个够!”

胡亥一听两只大眼睛闪烁着星光,兴奋的感激道:“真的?胡亥谢过父王!”

秦政之所以这么许诺胡亥也是有原因的,一来学宫在春节也只有三天假期,早就结束了,显然这些孩子还意犹未尽。

二来胡亥等人帮助田丘女装蒙骗秦政,被罚要多做一倍功课,还要一块帮助田小胖子提高成绩,这些天可没少“加班”。

三来秦政以前许诺替前世的父亲做一个好爸爸,现在嬴阴嫚也回来了,儿女双全就应该多跟他们亲近一下。

最后一点就是秦政还想借此机会去市场看看,研究一下市场走向和需求,刺激一下他的“复原”灵感。

就在这此时郑令缓缓上前,行礼道:“陛下,夏公子东海回来了,而且带了王将军的信,以及不少俘虏。”

秦政一听心中大喜,关于捷报他早就收到了,但是这批流寇高级俘虏却因为风雪迟迟没有送到,秦政不免有些担心。

现在好了,夏东海回来了,还带了包括李自成在内的闯军头目,大秦西部边患一下子就解决了,剩下就是处理善后了。

郑令似是泼冷水般:“不过,夏东海说贼寇大头目得了怪病昏迷不醒,以他的水平难以治好,所以夏太医令已经去了,暂时还没有消息。”

秦政眉头一皱,后世人虽然对李自成褒贬不一,但一下子吃下这么多闯军兵将的大秦,在处理李自成的问题上多少还是要考虑一下的。

秦政没有多想直接开口到:“命令夏家父子先全力救治李自成,把王离的信呈上就行,不用太着急来复命。”

“嗨。”郑令行礼回应到,随即上前把信件呈给秦政,然后才转身去通知夏东海父子。

“父王,东海哥回来了?既然他这么忙,我就暂时不找他听故事了。”胡亥乖巧道。

秦政微微一下示意胡亥先自己玩,然后才打开了王离的信件。

其实这封信是王离在上郡写的,而且写在逼降土默特半部以后。前半部分是分析当时局势,秦政自然越看越心焦。

因为土默特部即便被天灾人祸双重打击,仍旧有两万多人马,还都是参与过与明朝战斗的老兵。

结果后面林绛等人的声东击西,虚张声势,威逼利诱一整套的连环计,让秦政看的非常舒爽。

明明军队数量比人家剩余部队的一半还少,居然那么轻松就赢了,总损失不过区区百二十人。

看完秦政还是非常难以置信,甚至他一度觉得这种教科书式的胜利最好是写在真的教科书上。

但是王离的信还没写完,后面还有关于土默特蒙古的封赏问题,还有就是对俺答汗带走的一万两千多人的担忧。

王离可不指望俺答汗会跟度日根一样选择保存实力,换取利益。所以他在后面阐述了守河套重建云中长城的重要性。

同时王离还隐晦的提到了对回部和两郡其他各族部落的想法,在他看来这些异族必须加强掌控,同时利用他们的优势。

为此王离用了后面篇幅的一半来介绍回部和土默特蒙古的风土人情,希望帮助秦政有所了解,也好做出政策调整。

秦政看完了王离的信心里也多了不少想法,但是眼前的形势没有给秦政太多选择。

他只能想到移民屯田,再发动民兵自守,加强正规军巡逻。至于异族领袖,也只能用传统的人质防滑,同时就是派出导师,帮助当地推广大秦的文化。

不过这些想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他准备在召见过几个心腹大臣和夏东海这位知情人士后,再订立制度推行。

所以秦政干脆在旁边的纸上写写画画,争取利用他后世灵活的头脑广阔的见识,制定一个优秀的大体方案,以便在革委会上提出来。

不过秦政痴迷投入时,旁边的胡亥已经有些忍不住了,只听到:“咕噜咕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