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长沙市东郊一座古代墓葬的横空出世,让马王堆成为一个响遍全世界的名字。有人把它誉为中华民族的地下文化宝库,西方人称之为东方的“庞培城”。30多年后,尽管地下文物不断面世,马王堆的文化光芒依然丝毫不减,它在诸多领域的“独一无二”使它成为当之无愧的国之瑰宝。
马王堆汉墓在长沙市区东郊四千米处的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
1972年至1974年先后在长沙市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挖掘出土。一号汉墓出土的女尸,时逾2100多年,形体完整,全身润泽,部分关节可以活动,软结蒂组织尚有弹性,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它既不同于木乃伊,又不同于尸腊和泥炭鞣尸。是一具特殊类型的尸体,是防腐学上的奇迹,震惊世界,吸引不少学者、游人观光。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对我国的历史和科学研究均有巨大价值,其出土文物异常珍贵。从马王堆汉墓发现了大批帛书和两卷医简,均出自3号墓东边箱的长方形漆盒中。帛书大部分写在宽48厘米的整幅帛上,折叠成长方形;少部分书写在宽24厘米的半幅帛上,用木条将其卷起。出土时都已严重破损,经整理,知共有28件。《五十二病方》(附佚书4篇)、《胎产图》、《养生图》、《杂疗方》、《导引图》。
三号墓中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经考证,比《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可能还要早,书中记载了52种疾病,还提到了100多种疾病的名称,共载方280多个,所用药物计240多个。这是我国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剂。《五十二病方》的发现,补充了《内经》以前的医学内容,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医学遗产。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四篇古佚书《经法》、《十六经》、《称》和《道原》让失传已久的“黄帝四经”重现天下。
马王堆三座汉墓有一件素纱襌衣,轻若烟雾,薄如蝉翼,该衣长1.28米,且有长袖,重量仅49克,织造技巧之高超,真是天工巧夺。
玉玲珑一行很快的来到了湖南省博物院,买好门票了以后,按照博物院的要求穿好了鞋套,依次进入博物院,来到了马王堆汉墓的展厅,大家被马王堆汉墓的珍贵文物吸引住了,一件件的浏览着,仔细的观看,玉玲珑和大家有所不同,似乎在搜寻着什么,一直来到帛书陈列厅时,她才停住了脚步,目不转睛的看着帛书上的文字,孙玉成他们看不懂什么,只看到下面的文字介绍,说这是《五十二病方》,但是已经有了残缺,不是很完整了。
这时,玉玲珑吩咐大家:“给我一点时间,不要让其他人打搅我,我办点事。”于是,孙玉成他们四散开来,在玉玲珑的身旁一边浏览着文物,一边有意无意的护着玉玲珑,不让其他人打搅到玉玲珑。
这时的玉玲珑已经进入了另外的一种状态,眼睛盯着《五十二病方》,似乎要从里面找出什么东西,在玉玲珑的眼里,《五十二病方》的每一个字都活跃了起来,残缺的纸还是没有完全的恢复,玉玲珑用手轻轻的在展台外拂过,这时在玉玲珑的眼里,残缺的部分正在一点点的修复,一篇完整的《五十二病方》出现在了玉玲珑的眼前,每一个字都活跃在帛书上,相互穿穴,形成的不仅仅是五十二病方,交错纵横,千金妙方出现在玉玲珑的面前,玉玲珑伸出左手,将这都收入自己的手中,这时,《五十二病方》的帛书微微的泛着蓝光,过了好一会,玉玲珑招呼着大家,
“好了,我们继续参观吧。”
大家又继续的往前走着,边走边议论着文物的珍贵,当看到那件曾经失而复得的素纱襌衣时,更是觉得先人的巧夺天工。
玉玲珑拉着柳如云的手,小声的说:“晚上,你到我的房间里来,我找到解决的办法了,记住了,我在房间等你。”
柳如云点点头,在博物院也不敢多说什么话,只是紧紧的握着玉玲珑的手。
就在他们快参观结束时,玉玲珑快步的往前走了几步,来到了
一位小姑娘的身后,轻轻的拍了一下,小声的喊了一声:“杨柳妹妹,我们又见面了。”
小姑娘扭过头,看到是玉玲珑,高兴地抱着玉玲珑:“玉姐姐,真的是你呀,我们好有缘呀,又见面了,还在这里见得面。”
“你到这里来干嘛来了呀?”玉玲珑关切地问。
“我们要筹备写毕业论文呢,来这里收集素材了,早做准备呀。这是我的爸爸妈妈,他们和我一起来的。”杨柳向玉玲珑介绍着自己的父母。
“这么大了,还要父母陪着呀?叔叔阿姨好!”玉玲珑取笑着杨柳。
“是呀,永远都长不大,听杨柳说,一路上多亏你照顾了,有时间到家里来玩,你住那里,或者我们让杨柳找你去,这孩子,可想你了,回到家,就念叨你,玉姐姐长,玉姐姐短的。”杨柳的父母在一旁帮腔。
“我住在白云之家,杨柳有时间和爸爸妈妈一起来玩呀。我有事,要先走一步了。”玉玲珑看到飘雪他们都在展厅门外等着她。<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