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909工程与20世纪最缺啥?(2 / 2)

</p>

“不是,是我从其他渠道听说的……”李晓凡微笑道。</p>

“李董,不瞒您说,我还真有这个想法!1995年我替上司邵子凡博士到北京参加一个半导体论坛活动并发表演讲。那是我1948年出生跟着父母1949年离开大陆后,第一次回到祖国。当时,我被国内改革开放之后的一片欣欣向荣局面所感动。但是,在那次活动上一听大陆同行的介绍,大陆的芯片产业技术水平还很低,我确实有点着急,有想帮大陆建一个高水准芯片工厂的想法!”</p>

“张博士,那您赶紧行动啊!”</p>

“但是我目前还在TI帮助邵子凡博士负责一个重要的项目,一下子还脱不了身。我的初步计划是或等我明年提前退休后,可以考虑去大陆内地帮助建设一个芯片厂。”</p>

张汝京博士咪了一口酒后,对李晓凡道:“李董,不瞒您说,前阵子你们大陆电子工业部的总工俞忠钰先生带队来我们TI考察,也邀请过我,说国内的909工程也需要我去帮忙。但是我目前实在脱不开身……”</p>

原来陈大同博士之前提到的国内代表团是电子工业部的总工俞忠钰带队的,看来消息不是空穴来风。</p>

不过,李晓凡好奇道:“什么是909工程?”</p>

对于这个问题,张汝京博士一下子也答不太上来。</p>

“这个工程我知道。”此时边上的潘占隆博士解释道:</p>

“李董,909工程是指国内发展微电子产业90年代第九个五年计划。在909工程之前我们国家在半导体建设方面还有907绍兴和908无锡工程,但是这两个项目的推进和技术先进性方面都遇到了很多问题,并没有解决我国半导体产业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的问题,国内目前的技术至少落后国际主流技术10年以上,所以国家层面领导很着急。今年3月,国家正式批准“909工程”项目立项,其核心工程是投资百亿建设一条8英寸0.5微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线,达到国际先进水平……”</p>

潘占隆继续解释道:“听说这个909工程的寻找合作伙伴过程也相当不容易,之前国内与欧美的好几个半导体巨头公司都没谈成合作,最后还是与日本电气NEC公司合作谈判成功,双方合资成立了华虹NEC公司。一期项目注册7亿美元,中方出资5亿美元,日方出资2亿美元,建设一条8英寸0.5微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线,达到国际先进水平!”</p>

经过潘占隆博士一解释,特别提到华虹NEC项目,李晓凡终于明白怎么回事了。</p>

前世,李晓凡从新加坡回到国内工作的第一家外资电子厂是为华虹NEC项目配套提供半导体测试服务的供应商。</p>

1999年2月上海华虹NEC电子有限公司项目在举国关注之下正式投产。</p>

但先天的不足似乎使这个上海华虹NEC“909工程”出师不利。</p>

当时的上海华虹NEC项目,按设计产能每月可以吃进0.35-0.5微米芯片20000片。</p>

但是,当时国内作为它的上游的IC设计公司,绝大多数根本达不到0.35-0.5微米的设计水平</p>

后来导致这条8英寸0.5微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线只能为日本NEC公司加工DRAM动态存储器。</p>

由于当时国内IC设计公司水平太低,导致无“米”给华虹NEC项目“下锅”,引起许多对此项目非议,不少业内人士担忧:国人雄心勃勃图谋的“909工程”,会否由于IC设计的限制折戟?</p>

而在这期间,全球的IC设计行业进步神速,当时国际IC设计已经达到0.18微米。</p>

而当时国内公司的芯片设计技术大多在0.5微米以上,主要的产品是IC卡、智能卡等小规模集成电路,以及手机、计算机以及VCD等很多产品所需的存储器类通用产品。</p>

与国外的IC设计技术水平相比,我们国内落后了许多!</p>

想到这里,李晓凡不得不佩服倪院士的战略眼光,同时也庆幸自己及时投资了他主导的联海微电子设计中心项目。</p>

李晓凡此时意识到自己之前误打误撞投资的英伟达与豪威科技项目是非常英明的。</p>

当前,国内不仅缺好的芯片项目,更急需的是IC设计项目与人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