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立储之争(求银票)(2 / 2)

天启帝的眉头重又舒展开来,颔首道:“如此便好,忠贤已命人将那几个多嘴的宫人杖毙了。”随即轻轻拍了拍床边,展颜道:“嫣儿,来,有话坐到朕身边来说,朕恕你无罪。”</p>

皇后依言坐下,正色道:“臣妾想说的是,如若当真山陵崩,新帝年幼,那么多年内大明江山恐怕都将掌握在宦官外戚手中,到时新帝轻则沦为傀儡皇帝,重则有亡国之危啊!”</p>

天启帝问道:“朕知你与忠贤素来不睦,皇后此言可是有意针对于他?”</p>

皇后摇头道:“皇上知晓,臣妾向来不是心胸狭隘之人,事关江山社稷,臣妾更是完全在为大局着想。还请皇上思量,您若传位于小皇子,不仅会使大权旁落,独霸洛阳多年的福王恐怕也会蠢蠢欲动,即便是刚刚就藩的瑞王、桂王等人也难保不会对皇位虎视眈眈。”</p>

福王朱常洵是明神宗朱翊钧的第三子,其母郑贵妃宠冠后宫,母以子贵,子以母荣,朱常洵从小便极得父皇宠爱。天启帝的父亲明光宗朱常洛是皇长子,但却是神宗一时兴起与宫女所生,神宗嫌其母身份卑微,对这个儿子也不甚待见。</p>

明太祖朱元璋曾立下“有嫡立嫡,无嫡立长。东宫不待嫡,元子不并封”的继承法,即若有皇后所生的嫡长子则应立其为太子,若没有便要立庶出的成年长子为太子。</p>

如果皇后无所出,太子之位不必等待嫡子,成年的长子不应随其他皇子一起封王。明神宗的皇后并未诞下嫡子,按祖制,庶出的长子朱常洛理应成为皇储。但一则是因为神宗对郑贵妃宠爱异常;二则是由于朱常洛生母出身卑微,故而神宗迟迟不肯将其立为太子,而是一心想让郑氏所出的三皇子朱常洵入主东宫。</p>

明神宗这种不顾祖制的行径,引发了明朝历史上著名的“国本之争”:这是一场长达十五年之久的皇帝与群臣之间的立储之争,先后共有内阁首辅四人,二品以上官员十余人,七品以上官员三百余人被罢官,其中更有一百多人惨遭发配,神宗还以不上朝的做法来表示抗议。</p>

最后,在李太后与前赴后继、悍不畏死的群臣们的极力反对下,神宗皇帝感到身心俱疲,他终于明白,即便自己贵为天子,坐拥天下,也依然无力将自己心爱之人所生的儿子立为皇储,逐渐对朝政失去兴趣,开始消极怠政。</p>

无奈之下,明神宗终于在万历二十九年十月,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封皇三子朱常洵为福王。但朱常洛的太子之位并不牢靠,每日里忧心忡忡,既担心不喜欢自己的父亲会改立福王,又害怕在宫中权势熏天的郑贵妃会加害自己。</p>

而在此期间,朱常洛果然遭到了行刺,所幸并未受伤,刺客供出是郑贵妃手下太监庞保所引进皇宫,一时间宫内宫外所有的矛头都直指郑贵妃母子,但偏心的神宗却并未降罪于二人,仅仅是让福王去富庶的洛阳就藩了事。</p>

受封后不久,神宗皇帝就为福王举行了盛大的婚礼,花费银两竟高达三十万两之巨。随后,神宗又在福王的封地洛阳,为其建造了豪华的福王府,又花费了二十八万两白银。这样的规格,已超出了寻常藩王的十倍。</p>

不仅如此,神宗还派出太监四处征收“矿税”,搜刮的亿万钱财,都进入了福王的府中。世人都说,神宗这样做是“耗天下以肥福王”,朱常洵就此成为了明朝立国以来最富有的藩王。</p>

相较之下,身为太子的朱常洛则整日在东宫里胆战心惊,唯恐出错,这也直接使他精神衰弱,身体空虚,为其登基还不到一个月就英年早逝的悲惨命运埋下了伏笔。</p>

这一切,都给当时还是皇孙的朱由校留下了不小的心理阴影。即便是他成为皇帝后,对于福王这个叔叔,也是既羡慕又厌恶,既畏惧又提防。皇后此时提到福王,天启帝果然闻之色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