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初见天启帝(求银票)(2 / 2)

想起自己从前以为仅靠着一颗赤子之心便能为国为民做一番大事,实在是有些可笑了。于是朱由检上前一步,俯身道:“臣弟日后定会时刻警醒,不忘皇兄今日之教诲。”</p>

见其言辞恳切,虚心受教,天启帝满意地点了点头,正要再嘱咐弟弟几句,却忽感头晕目眩,一头栽倒在了龙案之上……</p>

皇帝召见完毕后,是不能随意在宫中逗留的,因此陆天行出了乾清宫,便捧着象牙折扇一路行至午门外,见墨迹已干,方才小心谨慎的将扇子收好,放入怀中,毕竟损毁御赐之物,可是杀头的大罪。</p>

回想起方才的御前答对,陆天行的心中不禁对天启帝有了全新的认识:第一,这绝非是一位“文盲”天子,尽管自己酷爱文史,然而天启帝所题的四句诗词自己也仅仅是背诵过而已,个中意味,更是未曾细细体会过;第二,朱由校绝不是一个只懂木匠活,不闻朝堂事的皇帝,他用一柄折扇,不仅对自己破案之功给予了赏赐,而且还巧妙地借此传递了更深层次的意味。</p>

由此,陆天行大胆猜测,即便是史书,其中的记载也未必属实:《明史》虽然细致考究,但考虑到此书为清朝官员所著,难免不会为了收拢民心而刻意抹黑明朝的皇帝。</p>

日头偏西,入秋后的京城已让人感到了一丝凉意,陆天行等了一个多时辰,眼看就要到了宫禁的时间,却依然未能见到朱由检的身影。</p>

陆天行心下虽然焦急,但也只能耐心的等待。终于,在宫禁前一刻,朱由检疾步走出了午门。</p>

陆天行上前问道:“王爷,宫中可是出了事?”</p>

朱由检摆了摆手,笑道:“与皇兄相谈甚欢,不想忘了时辰,回府吧。”说完也不待对方答话,便当先上了轿子。</p>

回到十王府后,朱由检依旧不动声色,直到步入书房,方才屏退左右,陆天行心中一沉,预感恐怕出了大事,果然,待仆从侍女走远后,朱由检沉声道:“皇兄方才又昏厥了过去。”</p>

陆天行皱眉问道:“可是旧疾复发?”</p>

朱由检摇头道:“并非旧疾,皇兄是中毒了。”</p>

尽管陆天行事先已有了心理准备,然而却依旧对这个消息感到震惊,要知皇帝的饮食有着严格把控,负责查勘的宦官,不仅要用银针试毒,而且还要为皇帝试吃;皇帝的衣物及用具,也必须经过严苛的检验,防备措施几可说是万无一失,因此皇帝中毒,实在是一件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事!</p>

陆天行忍不住又问了一遍:“圣上,中了毒?”</p>

朱由检颔首道:“正是,当值太医诊断后,说皇兄是中毒之状,小弟和魏忠贤皆不肯信,便又将太医院的李院使唤到了乾清宫。”说着叹了口气,又道:“可他请过脉后,也说皇兄是中毒无误。”</p>

陆天行问道:“圣上中的是甚么毒?可知凶手是如何下的毒?”</p>

朱由检道:“怪便怪在这里,太医竟未能诊出皇兄所中何毒,而且乾清宫中的物事也都被逐一查验过,却也未能发现任何藏毒之物。”</p>

陆天行奇道:“竟有此事?”</p>

朱由检眉头紧锁地点了点头,叹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啊。”</p>

秋风瑟瑟,悄无声息地代替了夏日蝉鸣,翌日清晨,站在王府大门外的陆天行,思绪良多。</p>

</p>

朱由检整装结束,走过来道:“兄长,咱们走吧。”</p>

街上,一片萧条,宫中,亦是如此。</p>

乾清宫外,魏忠贤面有难色的说道:“未经传召,即便是王爷也不能随意进入皇上寝宫,何况陆公子还要一同前往……”</p>

朱由检颔首道:“魏公公说的是。”顿了顿,又道:“可是皇兄时而昏迷,时而醒转,我等必须要尽快找到中毒的根源才是,陆公子断案之能,公公已然知晓,此时事急从权,还望公公可以通融。”</p>

魏忠贤点了点头,却还是说道:“王爷有所不知,皇上近来龙体欠安,实是天威难测……”</p>

朱由检已明其意,便道:“公公放心,皇兄日后若有降罪,本王一力承担便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