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忠奸2(1 / 2)

 那一天他看见徐有贞终于成功了,他看见徐有贞带着疲惫的身躯和得意的笑容,独自站在大门前,挡住了上殿的道路。从那一刻他就见识到了这个大明帝国小人的可怕了。从那一刻他突然觉得于谁也救了于谦了,唯一一个能救他的人——朱祁钰。可此时的朱祁钰正奄奄一息地躺在自己的寝宫内,但在迷茫之中还是听到了钟鼓的声,这位已经病入膏肓的皇帝听到这个消息,急怒攻心就此一命呜呼。此时能救于谦的唯一的一个人也离开了人世。那一刻他就知道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能救于谦的人了。他——石亨可以救,但他不能救,因为他害怕徐有贞的心。

终于在正统十四年正月,徐有贞用“意欲”杀掉了于谦。不知为何他在那天没有一丝的悲伤,相反他还有点高兴。这个他不知是为什么。他一直都很佩服着于谦。因为他和他一样从小满怀以身许国的志向,经历数十年的磨砺和考验,从一个孤灯下苦读的学子成长为国家的栋梁。

他身居高位,却清廉正直,在他几十年的官场生涯中没有贪过污、受过贿,虽然生活并不宽裕,却从未滥用手中的权力,在贫寒中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操守。

他是光明磊落地走完自己一生的。他就是于谦一个真真正正的英雄。敢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保卫京城和大明的半壁江山,拯救了无数平民百姓的生命。他始终记得于谦的那首

《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可以说他的一生是成也于谦,败也于谦。因为是于谦让他从一个失败的将军变成了这个大明帝国的守护神之一,而且有着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但也是他让他——石亨从一个大明帝国的保护神变成了一个善恶不分的大奸臣。因为是他帮助徐有贞和曹吉祥杀了他——于谦。

在于谦死后的三年里,他常常想起正统十三年在土木堡战争之后的一些事。

他常常记起于谦在朝廷之上和当时的王爷朱祁钰的一段对话。也正是这样的一段对话,让他——石亨有了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也正是他——于谦的力荐,他——石亨才有了重新回到战场的机会,才有了可以给在土木堡之战中死去的大明将士报仇的机会。也才有了他以后的荣华富贵和光宗耀祖的机会。这个他永远也忘不了。他常常回忆着他们对话的那一幕。

“陛下,微臣到有一办法,只是……”

“什么办法,说来听听!”朱祁钰也是急病乱投医了,如果没有骑兵的帮助,京城是很难守住的,现在的紧要问题,就是组建一支骑兵出来。而且这只骑兵还可以和也先的蒙古铁骑抗衡。

“这个当然,但微臣认为,大敌当前,我们应该重用人才!而且是有用的人才。”

“对,这是当然的!而且也是当务之急最紧要的事情!”

“那么,以微臣看来,提拔石亨为京城总兵,由他来负责组建骑兵是最好的了!”于谦说完这话,多看了朱祁钰一眼,发现这位昔日王爷现在已是大明帝国皇帝的朱祁钰的神色没有什么异常之后,才又说道,“陛下,石亨虽为败军之将,不过阳和之役失力,这到与石将军的关系并不大。另外,石将军本身就是骑兵统领,深通骑兵作战的方法,如果由他组织,统领骑兵的话,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朱祁钰犹豫了好一阵,当时,他知道石亨,渭南县南子道里(今临渭区官路乡附近)人。长相特异,四方脸面,身躯高大,胡须及膝,善骑马射箭,尤其擅用大刀,每次征战,多能取胜。他继承其父官职,任宽河卫指挥佥事。正统元年(1436),石亨在黄牛坡击败瓦刺军,夺回许多马匹,首次征战获功,迁任都指挥佥事。尤其是正统三年(1438)正月,300多名瓦刺军骑兵在黄河边饮马,石亨率众追击到官山下,斩俘甚多。擢升为都指挥同知,又充任左参将,辅佐武进伯朱冕守大同。正统六年(1441),石亨向英宗帝上言:“边关军饷难以凑足,朝廷若能发给耕牛种子,让军队开垦边塞土地,每年可以增加军粮18000石。”第二年石亨又奏请驻军在大同西路边境修筑堡垒,囤积粮草,得利英宗采纳。此后,石亨在红城、延安、金山等地,多次击败瓦刺军,以功先后升迁都指挥使、都督佥事。为给朝廷广泛搜罗人才,他请求仿效汉、唐制度,除保举以外,还需设立军谋宏远、智识绝伦等科目,对拟用贤士先自陈(述职),再试用后任职。正统十四年(1449),石亨与都督佥事马麟巡守塞外至箭豁山,打败了兀良哈的军队,进升为都督同知。当时,智勇双全的边关守将除杨洪外,就数石亨。他虽为偏将,朝廷视其为大帅。这些在他当大明帝国王爷的时候略有耳闻。不过,他却不怎么欣赏这个弃军而逃的将军。但是,现在于谦这么一说,朱祁钰也没有什么好反对的。因为对于于谦他是从心底里相信。“好吧,于大人,就按照你的意思吧,让石亨去组建骑兵,如果他能让朕满意的话,朕绝对不会忘记他的功劳!”

于谦立刻答应了,同时记下了这件事情,不过,他的神色却没有太大的改变。“陛下,虽然石将军是骑兵将领,不过现在时间紧迫,即使能够组织起一支骑兵来,也无法进行太多的训练。而宁阳侯陈懋的军队难以迅速到达,臣认为,要打退蒙古大军,还必须要借助一股力量!”

“难道我们还有可以调动的军队?”因为当时在整个京城也仅仅只有二十万大军,而且还是一些普通的老人和妇女都算在内勉强够二十万大军。

于谦犹豫了一下,说道:“对,不过这却不是朝廷的军队!”

“什么意思?”朱祁钰一愣,立即反应了过来,“于大人,你是说,地方番王的军队?”

于谦点了点头,见到朱祁钰已经会意,就不再多话了。显然,调动地方番王的军队并不是一件让人感到安心的事情。现在,朱祁钰才刚刚登上大明帝国皇帝的宝座,如果地方番王对皇位有野心的话,来个勤王进京,不****他才是怪事。这就是朱祁钰能够迅速登基,成为大明皇帝。不过,他根基未稳,而那些地方番王自然不会对这个新皇帝服气,到时候,再上演一个“靖难之变”,他朱祁钰不就成冤大头了吗?

不过,于谦的话是有道理的。石亨最多就能组织起两万人的骑兵来,而且素质还不会很好,在与蒙古大军的交战中,两万人的骑兵也只能起到策应的作用,而不可能担当主力。如果仅仅用步卒,以及不多的神机营来抵挡蒙古大军的话,守住京城的希望并不大。就算是守住了,到时候朝廷的力量与威信也必然被削弱,那用来威震地方番王的力量也就会被削弱,保不准,地方番王来个反叛,他朱祁钰也就只有傻眼了!

唯一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的办法就是打个大胜仗,在京城的城墙下赢得一次巨大的胜利,不仅仅要打退蒙古大军,而且还要保住朝廷的军事力量,甚至要在战争中让朝廷的军力得到恢复!这样一来,就将不可避免的要利用到地方番王的军队了!

思来想去,朱祁钰最后终于点了下头,说道:“于大人,这个意见值得考虑。但朕认为,地方番王的军队只能做策应,当我们在京城外挫败了蒙古大军的锐气之后,再由地方番王的军队向也先施加压力,迫使其撤军!”

于谦哪能不明白朱祁钰的意思,任何一个帝王在考虑国家社稷的时候,也得考虑自己的地位,而地方番王给皇帝的威胁并不会比蒙古人小!

“好了,这事就由你来安排吧!”朱祁钰长出了口气,“不知道,于大人上次说的事情处理得怎么样了?”

于谦一愣,立即说道:“陛下放心,大臣们正在起草奏章,这两天就会送到太后的手里!”

朱祁钰满意的点了点头。“那么,孤王也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于大人,你先忙吧,孤王告辞了!”

朱祁钰走后不久,于谦就将他招来了,给他部署了任务之后,这个让在阳和大败的将军他也看到了希望!从那一刻起,他——石亨就记住了于谦这个看似瘦弱却坚强的男人,因为于谦让他从也先的铁骑里看到了他未来的希望。

实际上,他——石亨并非胆小怕事之辈,不然也不会活着回来了。不过,他回到京城之后的日子并不好过,作为败军之将,他在街上甚至连头都不敢抬起来,生怕有人认出他来,受到别人的讥讽与嘲笑!不过,这样的事情还是难以避免的,特别是在遇见那些言官之后,他就非常的恼火。那些道学先生,只会用嘴皮子的言官可不会给他一点面子。

几天下来,他的压力很大,而且他是一个极为有自尊的人,非常的在乎军人的荣誉。不过,他却没有任何的办法,因为他失败了,作为军人,失败甚至要比死亡更加的痛苦!后来,当朱祁钰赦免了他之后,他并没有感到多高兴,他仍然是待罪之身。现在,当于谦把希望放到了他的手里之后,他终于振作了起来。要想洗刷耻辱,唯一的办法,就是在战场上打败那个让他蒙受耻辱的人,而那人就是瓦剌太师也先!他一定要让他也先将他——石亨的耻辱记下,他一定会双倍奉还给他也先的。

当时,京城并没有多少战马,不过石亨在得到了于谦的全力支持之后,很快就从京城周围的几个大的藩王那里组建到了两万匹战马。接着,他把那些从土木堡逃回来的士卒给找了回来,然后告诉这些士卒,朱祁钰将原谅他们的过错,不过,这一切,得看他们在战场上的表现,得看他们能否打败蒙古人!

鼓舞了士气之后,石亨做的事情就很简单了,他发疯的训练着这些部下,让他们重新跨上战马,让他们重新拔出战刀,让他们重新体会到了战争来临的那股压力。这种如同地狱般的训练也彻底的激发了士卒身上的斗志,让他们清楚的认识到,在即将到来的这场战争中,只会有一方留在战场上,而他们绝对希望是自己,而不是蒙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