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才俊(2 / 2)

他常常想起这两位恩师。第一位恩师就是李士翱,他记得李士翰当时是荆州的知府,在当时他主持童生考试而父亲也就是在那一年领着他去了随即去了考场,那一年,张居正记得他十二岁。

也许是他的运气很好,在那一年的秀才考官是荆州知府李士翱,这位恩师是个比较正直爱才的人,张居正记得,恩师在看到他在看到的卷子后,大为赞赏,当即不顾众人反对,把这个才十二岁的他排到了第一。这是个比较轰动的事情,整个荆州都议论纷纷,可李士翱却只是反复翻阅着张白圭的答卷,感叹着同一个词:

“国器!国器!”

过后恩师约见父亲和还只有十二岁的他,在几番交谈和极度称赞之后,恩师提出了要给他改一个名字。因为在恩师看来:

在他看来,乌龟虽然吉利,但对于眼前的他而言,顶着乌龟的名字过一辈子似乎也不太妥当,于是他对父亲说道:

“你的儿子前途不可限量,但白圭之名似不大妥当,我看就改名叫居正吧。”

此后,他的名字便叫做张居正。很快恩师就极力向湖广提督学政田顼推荐。田顼当场出题考试,他记得当时他的文章写得很是好,在发榜时被田顼名列榜首。从此,“荆州张秀才”声誉鹊起。第二位恩师是顾璘。在众多参加嘉靖十五年(1536)武昌乡试的秀才之中,看中了年仅十二岁的他,对他赞誉备至,特地写诗相赠,称赞他“今看十岁能长赋,何用从前咤陆机”,令他感怀不已。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在他准备科举考试的时候,顾璘却给当时的主考官,下了这样一道命令:

“这科无论张居正答卷如何,都绝不能让他中第!”

这是一个会让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的决定,包括他自己。在他看来顾璘翻脸的速度似乎也太快了点,但巡抚的命令自然是要听的,于是他努力答写出的一张答卷成了一张废纸。那一年她落第了,

郁闷到了极点的他回到了家乡,但他并没有怪顾璘,因为他知道顾璘这样对他后一定有他的道理,因为他相信顾璘不是一个坏人,而是一个正真帮他的人,也许是他的学问没有达到那种地步,也许是顾璘有意磨练自己的,所以他回到家乡后,他就开始苦读诗书,准备三年后的那次考试。

顾璘实在是一个难得的好人,他曾亲眼见过无数像张居正这样的年轻人,身负绝学才华横溢,却因为年少成名而得意忘形,最终成为了一个四处游荡以风流才子自居的平庸官僚。所以当他看见张居正的时候,便决定不让这一悲剧再次上演。

只有经历过磨难的人,才能够走得更远,张居正,你的未来很远大。这也是多年以后,他再次遇见顾璘时,才终于得知原来罪魁祸首正是这位巡抚大人,但他没有丝毫的埋怨,反而感动得痛哭流涕。

嘉靖十九年(1540),带着不甘与期望,他再次进入了考场,这一次他考中了举人。<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