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云野鹤(1 / 1)

 《忆龙泉山》

我爱龙泉山,山僧颇疏野。

尽日坐井栏,有时卧松下。

一夕别云山,三年走车马。

愧杀岩下泉,朝夕自清泻。

却说那日何心瘾离开徐府后,只身来到了金陵,对于北京来说,金陵也许太过于充满了胭脂粉的气味,而北京对于金陵来说,则是充满了硝烟和战火。但何心瘾到是很喜欢金陵。对于金陵不知为何,他总有着一份特殊的感觉。六朝的古都,秦淮河的碧波。都让他着迷。他原本就是一个喜爱清静的人,此从高宗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成功后,便把皇城迁到北京。这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钦定的首都南京,便成了留都。但因为明太祖的皇陵在南京,所以朱元璋的子孙还是保留了南京的特殊政治地位。除了北京的内阁之外,所有的政府机构,如宗人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詹事府、翰林院、国子监、太常寺、鸿胪寺、六科、行人司、钦天监、太医院、五城兵马司等等,凡北京有的,南京也都保留了一套。

但大部分的官位都是虚设一般,因为北京才是真正干实事的地方,而金陵则成了一下京城官员放松的地方,因为每天都没有多少事要去干,所以一些官员每天也懒得去衙门。每天出门看看烟雾缭绕的秦淮河,风花雪月、扫雪烹茶,名士分韵,佳人佐酒。这样的生活对于何心瘾来说是最好不过的。

他这次从江西来到应天,最大的一个目的就是看看师傅的再传弟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因为他很早就听说过有一个聪明绝顶的少年在应天一带读着心学,这让他感到很好奇,因为虽说师傅的学说是世间少有,但发展几年后,一直都被那些所谓的正统的凡夫俗子所看不起,认为师傅王阳明的心学是“异端”所以为一般理学正宗所不容。所以连一些老百姓都很排斥着他们的心学。所以在他听到一个出生官宦家庭的公子哥会真心的喜欢上他们的学说,开始一些当地人说起的时候,他并没有在意,只是以为是一些浮夸子弟喜欢炫耀,那他师傅的学说来炫耀,所以当时的他并没有放在心上。但后来传过来的人是越来越来多,而且是越传越玄乎,所以他决定动身去看看。在去之前,他已经打听到了此人姓徐名阶,而且还是松江知府的公子。这让他更想去看看了。所以他选择了一个清空万里的日子,从江西出发了,一路上他真可为是游山玩水,每天过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他从江西出发到松江,在路上他一共走了整整一个多月,在一个多月的里,他每天朝夕而发,日落而息。饿了就买上几个馒头,渴了就在一路上的小溪里捧上几口溪水。就这样他一路游览到了松江府。到的松江府的时候,他刚好听说是松江府的徐老爷今日要为他的儿子庆贺他高中了应天府试第七名。到时到来的人很多,而他也本想悄悄的在府外看一眼这个传人就走,当时他还在想办法怎么去偷偷的看一看徐阶。没有想到,几乎就在自己的眼前,所以他也趁着酒席就进了徐府。进了府后,他选择在西南方向的一个角落里坐下来,一来这个位置不是很明显,所以不太会引人注意,二来西南的位置刚刚好对着徐府的内院,他可以看清楚里面的一切。所以他选择坐在了哪里。

但结果让他没想到的是,徐飞并没有让他的儿子徐阶出来和大家见上一见,这让他很是失望,本来他就是借着这个机会来看一眼徐阶,但现在似乎徐老爷不让他看看他家的宝贝儿子。所以才在徐府的大厅里嚷着要看许飞的儿子。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他终于看见了传说着的师傅的弟子。他对徐阶很满意。他几乎可以断定此人将来的成就一定不会在师傅之下。因为他看到了徐阶眼里的另一种东西——知行合一。所谓的知行合一即心接具是理,心即理也”,何消外求?故明“本心”则明“天理”。故师傅强调:“心一而已,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不可以心外求仁,不可外心以求义,独可外心以求理乎?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他认为朱熹要求人们绝对服从抽象的“天理”是没有道理的,不符合现实社会的客观实际。他认为“天理”就在每一个人的心中,要求人们“知行合一”,通过提高自己内心的修养和知识水平,去除自己的私欲与杂念,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运行,即所谓的“致良知”;教化人们,应将道德伦理融入到人们的日常行为中去,以良知代替私欲,就可以破除“心中贼”。

而何心瘾从徐阶的眼神里看到了这一切。所以他料定此人而后必当名扬天下。见到徐阶后,他本想马上就走,但他很想知道为何他的心学会有如此深的造诣,所以他决定留下来问一问,但没想到,他一留还真是留对了,因为他在误打误撞之中,救了徐阶一命,但他不是一个喜欢别人感激的人,所以他在当晚帮助徐飞退却强敌后,就悄悄的离开了。离开时他觉得其实谁传授徐阶心学的并不要紧,要紧的是师傅的学说能够发扬光大和一代接一代传下去,让大明更多的人去知行合一。他相信师傅的学说会在徐阶的手中发扬光大。但他没想到的是,将心学发扬光大的并不是此人,而是二十年后的另一个人,此人将心学发扬到极致,但心学也在此人的手中彻底衰败,此人是谁呢?此时的何心瘾并不知道,也许他此时更本不知道还会这一个人的存在。但不久后,他就看见此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