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远决战(1 / 2)

 “看了信后,那皇太极竟真的信了信中的话,他怕援军真的来了,所以放弃了进攻。一连几日,他都不停的对我我那两个兄弟劝降着,但我那个兄弟岂是那些变节者,所以对于皇太极的那些劝降都没放在心上。那皇太极虽然是一时被我们的袁督师给欺骗住了,但他并不傻,没过几日,他立刻就发现自己上当了,很明显,除了三天前和他们交战的那一万铁骑外,再也没有任何援兵。想明白这个结果后,他很是愤怒,第二日他就向宁远城发动了最后的猛攻。但当他赶到宁远城墙的时候,却看见了一幕奇特的现象,他本以为我们会像几个月前打他老爹努尔哈赤一样架好了洋炮,但这次他想错了。陈羽冠小声道:“他看到了什么?”祖大寿道:“他……他看到的是我们全部都站在宁远城外等着他的到来!”

“啊!”陈羽冠惊讶的叫出声来。

“不错,我们全体的士兵都站在了城墙外,等待着皇太极!”祖大寿坚定的答道,语气中充满了自豪感。这份自豪感也感染了陈羽冠,因为他能想象出当时的那一幕。

祖大寿接着道:“看到这一幕后,那皇太极彻底的愤怒了,他再也无法遏制自己的愤怒,他对着他手下的六万后金军说道:“当年我老爹攻打宁远这座小城都没有攻下来,今天我来打,没有打下来,现在敌人都在外面向我们叫阵呢,如果我们都不能大胜,那我们的国家的威严往哪里放啊?”(原话“当年皇考太祖(努尔哈赤)攻击宁远,没有攻克,今天我打锦州,又没攻克,现在敌人在外布阵,如果还不能胜,我国威何存?!”)说完他率全军发动了总攻。

但这次他真的就没有攻下来,你道那皇太极很傻啊,他不傻。“小娃娃,你到说说看,为何那皇太极不傻呢?”

陈羽冠略微想了一会儿,突然大声道:“因为他认为骑兵作战,我们明军不是后金军的对手,而且放弃拿手的大炮,所以他看起来冲动,其实是冲动中带着聪明!”

祖大寿大笑一声道:“不错……不错,那皇太极就这么想的,他如你刚才所说,认为放弃了大炮的大明军队一定不是他们后金军的对手,哎,那是以前,但现在不是了。所以这次他和他老爹一样打错了算盘。因为我们现在有关宁铁骑,而且关宁铁骑的战斗力,足以与后金骑兵抗衡,且我们还有洋炮。”

“洋炮?显然陈羽冠并没有想明白其中的关键所在,早在这之前,他就知道明军一定是凭借关宁铁骑的战斗力,足以与后金骑兵抗衡,这个缘故才冲出宁远城来,但都出来了,那大炮还怎么用呢?陈羽冠有点不解

祖大寿见陈羽冠不解,接着道:“那后金的主帅皇太极以为今日一战一定能一雪前耻,所以他很是高兴,在他的指挥下,后金军略加整顿,向宁远城发起更猛烈的进攻。战争从早上一直打到正午,在关宁铁骑的强大冲击力下,那后金军损失极大,单皇太极却依然没有退却。因为他坚信最后的胜利一定是他的,但很快我们就让他知道,他错了!”

“怎么错了,难道?……难道?对……对了!”陈羽冠欣喜若狂的说道。

祖大寿见陈羽冠已经猜了出来,他高兴的道:“不错。他们忽略了一个人,这个人从战争一开始到现在都没有出现过,他就是一直呆在城里不露头的赵率教兄弟,他忍了太久,从战争一开始他就是为这一刻而准备的,在战争打得火热的时候,他带着一群人绕开宁远,冲进了锦州城边的后金大营,一阵乱砍乱杀之后,又冲了出来,回到了城中。而且他回到城中,用大炮轰断了皇太极的后援军队,这样关宁铁骑可以后顾无忧的发挥他们的战斗力。最终以后金惨败告终。整个过程一定很是惊心动魄,但祖大寿一语带过,陈羽冠能想象的出这场战争的惨烈。(附注:‘宁锦大捷’来源于百度天启七年即天聪元年(1627年)五月初六日,后金皇太极,以“明人于锦州、大凌河、小凌河筑城屯田”,没有议和诚意为藉口,亲率数万军队,谒堂子,出沈阳,举兵向西,进攻宁(远)锦(州)。

十一日,后金军至锦州,距城一里,四面扎营布兵,将锦州城包围。时明太监纪用、总兵赵率教驻锦州,负责筑城、守城。当后金兵将至时,左辅等人,撤入锦州,凭城固守。皇太极得报后,传令攻城。后金兵攻城数日,伤亡惨重,别无所获。

十六日,明辽东巡抚袁崇焕派人送给纪用、赵率教的书信被后金兵截获,内称“调集水师援兵六七万,将至山海关,蓟州、宣府兵亦至前屯,沙河、中后所兵俱至宁远。各处蒙古兵,已至台楼山”云云。皇太极信以为真,即收缩围锦兵力,聚集于城西,以防明援师。

至二十六日,后金军已围城15日不克,人马疲惫士气低落。

二十七日,后金军分兵为两部:一部继续留驻锦州,在锦州城外凿三道濠,加以包围;另一部由皇太极率领官兵数万,往攻宁远。

辽东巡抚袁崇焕提出:“坚壁固垒,避锐击惰,相机堵剿。”总督蓟辽、兵部尚书阎鸣泰题奏:“今天下以榆关为安危,榆关以宁远为安危,宁远又依抚臣为安危,抚臣必不可离宁远一步。而解围之役,宜专责成大帅。”此奏,得旨:“宁抚还在镇,居中调度,以为后劲。”朝廷为确保宁远,不允许袁崇焕亲自率领援兵,前往救援;而令满桂、尤世禄、祖大寿等率军一万,驰援锦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