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八章陈林河回家(2 / 2)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看到,6个月的时间,100%的收益,按购买力平价理论解释,只能是泰国物价飞涨、通货膨胀严重;而如果我们把货币理解为一种特殊的商品的话,按照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计算公式,相对购买力=基期的汇率*(B国的物价指数A国的物价指数)。从公式可以看出,由于基期的汇率不变,决定相对购买力水平高低的因素就是两国物价指数之比。相对购买力越低,两国之比越小,即分母越大,即通货膨胀指数相对高的国家相对于通货膨胀指数低的国家货币贬值。

当然,购买力平价论受到的最致命的抨击是其完全忽略了资本项目差额对汇率的影响。资本项目差额对汇率的影响作用正在日益增强。从发展趋势来看,购买力平价理论作为一种传统的汇率理论,其有效性将会不断减弱。从泰国的实例来看,资本项下的大量逆差加速了泰铢的崩溃,政府不得不大量抛售美元来稳定本国货币。

泰国金融危机内部原因分析

1,出口产品结构单一,经常项目赤字严重.泰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靠出口推动.据统计,1991~1995年,泰国的出口平均年增长率为然而,由于泰国出口产品结构单一,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电子产品和服装,随着经济的增长,工资成本显著上升,1995年泰国最低工资增长了23%,促使劳动力成本比邻国高出2~3倍,但劳动力的素质却提高较慢,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工资成本上升,使产品出口竞争力下降,再加上国际市场需求减弱和其他国家与地区同类产品的竞争(例如其重工业产品受到来自韩国和前苏联国家的挑战),便导致出口萎缩.1996年,出口增长率大幅度下降为0.1%,进口却有所扩大,导致贸易赤字剧增,经常项目赤字累计达到162亿美元,占GDP的8.3%.

2,举借外债饥不择食,短期外债居高不下.进入90年代,发展中国家争夺外资的竞争愈演愈烈.泰国经常项目的巨额逆差及财政收支的巨额赤字,使得泰国除了进一步放开外商投资范围外,过分依赖于举借外债来弥补资本缺口,几乎达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这使其外债总额扶摇直上,外债结构严重失衡.据统计,泰国外债由1992年底的396亿美元增加到1996年底的930亿美元,相当于GDP的50%,平均每一个泰国人负担外债1560美元.其中短期外债约占外债总额的45%左右.为偿付这种巨额债务,泰国必须保持年15%以上的出口增长率和不断的外资流入.因此,一旦出口增长率明显下降,就将出现债务危机,引发金融危机.

3,资本项目过早开放.泰国政府于90年代初基本取消了对资本流动的管制,实现了本币的全球可自由兑换,.1993年3月,泰国政府批准在曼谷开设了期权金融中心,并随之放宽了外国银行在泰国设立支行的限制,允许外国资本在曼谷期权金融中心进行交易.1995年,泰国政府宣布泰国将在2000年前完全实现资本自由输出入.实际上,泰国实行资本项目开放的条件远未成熟,为时尚早.一是泰铢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尚不是市场汇率,不能真实反映实际汇率水平,起不到汇率调节经济金融作用.二是泰铢存贷款利率水平居高不下,平均达15%,超过国际资本市场利率平均水平2倍,使泰国股市,汇市极易遭受国际短期投机性资本套汇套利性冲击.三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能力薄弱,长期存在财政预算赤字,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严重逆差,国家外汇储备水平偏低,无法有效调节社会总供需平衡,保持良好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总之,泰国在不具备条件情况下,过早实行资本项目开放,势必导致对外汇输出入无法控制,引发国内金融动荡.1997年1-6月间,面对外国短期资本纷纷撤离的局面,泰国政府除了令央行抛售外汇平抑外,别无良策,无法阻止短期资本外流.可以说,泰国过早开放资本项目的政策是一大战略性失误.是促使泰国产生金融危机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