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拉力赛(2 / 2)

燃烧的海洋 闪烁 0 字 2021-07-14

受此影响,在二十二日凌晨,以色列总参谋部就决定向西奈半岛增兵,而不是按照原计划向戈兰高地增兵。接下来的三天内,以色列还向西奈半岛增派了三十个旅,而部署在戈兰高地上的仍然是八个旅,放在后方的预备队则由原先的二十个旅减少到十个,抽调出了大量主力部队。</p>

对埃及陆军来说,这绝对不是好消息。</p>

戚凯威到达开罗后,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面对汹涌而来的以色列大军,以及如何让埃及陆军在西奈半岛上展开。</p>

可以说,当时的情况对埃及十分不利。</p>

在戚凯威到达的时候,西奈半岛方向上的以色列陆军兵力已经达到六十个旅,另外还有二十个旅能在两天内进入。暂且不说以色列军队的部署方式,如此多的兵力集中在西奈半岛上已经导致兵力严重饱和。</p>

很明显,以色列当局也已认识到,埃及陆军肯定会发动反击。</p>

说得直接一点,以色列就等着埃及军队打过苏伊士运河,然后趁埃及陆军立足未稳的时候发动反击,将埃及军队的主力消灭在滩头阵地上,而不是在后方打一场大规模装甲战,更不会主动让出运河东岸。</p>

由此造成的直接影响是:不管埃及军队在哪里渡过苏伊士运河,都会遭到迎头痛击。</p>

如果不能让部队在强渡之后展开,那么强渡苏伊士运河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只会平添伤亡。</p>

不强渡苏伊士运河,后果更加糟糕。</p>

要知道,再过几天,等到美国的航母战斗群到达地中海,肯定会出面调停,而埃及与叙利亚将不得不接受一个极为不利的停战条约。更重要的是,叙利亚很有可能乞和,因为没有丢掉什么。埃及在这种情况下接受停战,意味着将再次丢掉西奈半岛。即便通过停战谈判把西奈半岛要了回来,纳杰夫的威信也会遭到重创。可以想像,惨痛的军事失败,必然导致政治动荡。</p>

</p>

事实上,这也正是中国支持埃及避免埃及战败的主要原因。</p>

问题是,如何才能避免让埃及战败</p>

面对这个难题,戚凯威到达开罗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让在大苦湖西岸集结的第三集团军向南运动,并且在舍特架设了十几座浮桥,已经到达对岸的埃及军队则积极向外扩大防御范围。</p>

此举,立即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p>

二十二日上午,以色列国防军从围攻第五站的部队中抽调了三个旅向舍特进发,加强对舍特的包围。</p>

这天上午,戚凯威下达了新的指令。</p>

第三集团军在到达苏伊士城之后,没有渡过苏伊士运河,而是转向北上,同时在第五站附近开始架设浮桥。</p>

下午,埃及陆军在大苦湖北面的十多处地点开始架设浮桥。</p>

虽然以色列国防军的行动非常迅速,积极调动炮兵与航空兵,给埃及陆军的工程部队造成了巨大伤亡,但是到当天傍晚,埃及陆军已经在苏伊士运河上架设了近两百座浮桥,还有几支小股部队渡过运河建立了桥头堡。</p>

一时之间,谁也无法肯定埃及陆军会在哪里渡河。</p>

晚上,戚凯威加强了调度力度,不但第三集团军在大苦湖南面来回运动,连驻守开罗的第一集团军与驻守亚历山大港的第二集团军也加入进来,在苏伊士运河西岸来回运动,给以军制造麻烦。</p>

判断不出埃及军队的渡河地点,以色列国防军也只能跟着进行大范围机动。</p>

到这个时候,戚凯威的战术意图也就不言而明了。</p>

埃及陆军是内线作战,可以利用运河西岸密集的道路与铁路交通网,以及动员起来的后勤保障部队,非常便捷的获得补给,而以色列国防军是外线作战,物资供应与保障难度远远超过埃及陆军。</p>

通过大范围的战场机动,双方主战装备的优劣也显现了出来。</p>

拿主战坦克来说,埃及陆军的24式与04式都针对进攻设计,行军能力与战场机动能力都非常突出,而以色列的梅卡瓦系列,特别是第六代主要针对防御作战,战场机动能力很成问题。</p>

经过一个晚上的拉力赛,以色列国防军在运河东岸的防御漏洞暴露了出来。</p>

天亮前,戚凯威下达了停止行军的命令,第三集团军向苏伊士城集结第一集团军向伊斯梅利亚集结,第二集团军向塞得港集结。按照他的要求,三个集团军必须在八个小时内完成对主战装备的检修工作,使全部主战装备达到最佳状态,并且完成燃油与弹药补给,做好进攻准备。</p>

虽然以色列国防军也立即做了调整,但是受补给限制,效率远比不上埃及陆军。</p>

更多到,地址</p>